1
文學它不可以成為一本思想史或哲學著作。文學作品是對思想的提出,是做某種思考的引領,不作結論,這是文學的魅力。將文學作品與思想作品等同,本身就是對文學的異化。哲學著作中那些邏輯的邏輯,就算繞不死,也要將人繞暈,相比之下,文學作品如果也這樣繞來繞去,最終會繞成一種笑話。在思想上,文學的意義止于啟蒙。
2
讀者層次確實有高有低,這樣的雜志可以滿足一部分低層次讀者的需求,但這絕不是這個時代人文精神的主體,文學創作的庸俗化傾向需要高度警惕。
3
如果一個人的審美趣味出了問題,這個國家就會出問題。成熟的作家,一定具有堅定的立場,他向善、向美的文字一定可以塑造人們的高尚審美趣味。
4
人生活得寂寞一點更好,更能體會到生活的奧妙和美妙,文學也是這樣。道理極其簡單,比如你要寫個幾十萬字的長篇,每天都應酬,猴年馬月也寫不出來,而且說實話,寫作要一以貫之,一口氣,中間不能中斷,你斷了一下,斷斷續續的,就會感覺接不上,它的語感、節奏都不對了。
5
大眾經常把我們的作品歸于某種題材,這是我們的文學教育出了問題,文學絕不是由題材決定的。
6
很多寫小人物的故事,它感人,也就在這一點,哪怕最卑微的人,他有一種原動力在背后潛藏著。
7
根本上,寫作是一件很漫長的事,它和做任何事一樣,不是看你一下子跳得多高,而是看你能夠走多遠。
8
寫作的天敵是慣性和類型化,及時出現的自我懷疑,使我做出全力寫作長篇小說的選擇。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我都會被自己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動。
9
我想再次強調,一本書或者一本雜志,哪怕只能拯救一個人的靈魂,也遠比逗得十萬人無聊癡笑來得重要。認準經典文學的價值,心無旁騖清苦寂寞地堅持下去,才有可能成就二十一世紀的“高山流水”,實現日常狀態之上的精神再造。一萬個人寫寫畫畫,最終只有一個人的作品被流傳,這才叫文學。文學從來就不是用于養家糊口,也不是用來作威作福。
10
作家在寫作時不僅僅是寫作者,還應當是一個將靈魂安放在“綠水青山”的人。
11
遭人誤讀是文學的另一種魅力。一部像碗里的清水一樣的作品,是不可能被誤讀的,反而是那些有著幽深氣質的作品,因為不容易看清楚,才有可能出現誤讀。
12
現在很流行那種把人生撕碎的“撕裂文學”,但生活果真是這樣的嗎?文學就是應該借人們一雙慧眼,去把人生看得更有意義。
13
文學最不應當表達的便是各種各樣的“識時務”,文學的意義只能是“不識時務”。巴金在寫給1991年5月召開的全國青年作家會議的賀詞中說:要用心寫作,將心交給讀者。巴金的這句話博得與會青年作家經久不息的掌聲,因為這才是文學的至理名言。20多年過去了,我始終記著這句話,我認為對作家來說,還必須將心交給自己。唯有掌握了自己的心,才能夠發出屬于文學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