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老年人時,常用的一句吉祥話就是“龍馬精神”。所謂“龍馬”,指的并非龍和馬這兩種動物,而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馬。史籍載:“馬八尺以上為龍,六尺以上為馬”。據(jù)說,此物龍首馬身,生有翅翼,引頸長嘯,恰似龍吟。
《尚書》有云:“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這句話的大意是,龍馬負(fù)圖出于孟津黃河古渡,伏羲在那里將之降服,依據(jù)其背負(fù)的圖紋畫出河圖八卦,創(chuàng)立了最早的文字符號,遂為人文之祖。龍馬歷來被奉為黃河之精靈,炎黃子孫之化身。
《易經(jīng)》曰:“乾為馬,坤為牛。”傳統(tǒng)文化認(rèn)為,馬乃純陽之氣,蒼天之兆,象征著健康、善良、生生不息,代表了君王、父親、列祖列宗。
月氏出馬,稱之為“龍”。月氏西遷,不僅帶走了純種的龍駒寶馬,也帶走了飼養(yǎng)、馴服它們的技術(shù)專利——“豢龍術(shù)”。中原從此與良馬絕緣,直至張騫“鑿?fù)ㄎ饔颉保降弥笸鹕杏泻寡疤祚R”。
在月氏人所操的吐火羅語中,“馬”、“神”、“帝”諸詞,都與“龍”有著不解之緣。1978年,在阿富汗出土的一座貴霜王室墓葬里,發(fā)現(xiàn)不少與龍有關(guān)的飾物,而這些東西并非來自中原王朝。月氏之“龍”與華夏之“龍”究竟有無關(guān)聯(lián),如今已很難做出推斷。
考古學(xué)告訴我們,“龍”有多種,彼此起源不同,形象各異。東方的“龍”可能與鱷魚有關(guān),西方的“龍”可能與蟒蛇有關(guān),吐火羅的“龍”可能與馬有關(guān)。塔里木盆地有個古國名叫焉耆,乃吐火羅的一個分支。該部向以“龍族”自命,其首領(lǐng)姓龍,號稱“龍王”。據(jù)查,中國龍姓大多源自西域東來的焉耆胡人。
甘肅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古老傳說,乃絲路重鎮(zhèn),伏羲故里。那里有座伏羲廟,大殿中央矗立著一座似龍非龍,似馬非馬的雕像,此即傳說中的“龍馬”。據(jù)云,伏羲一日正在卦臺山上凝思眺望,忽見天邊云翻霧騰,一匹渾身斑紋,兩翼扇動的“龍馬”橫空出世。它身上的斑紋就是河圖,伏羲據(jù)此創(chuàng)制了八卦。
河南孟津也被稱為伏羲故里。當(dāng)?shù)赜凶堮R負(fù)圖寺,里面供奉著一匹三米多高的“龍馬”。本紀(jì)初,黑石曾有幸前去拜謁。古人認(rèn)為,龍、馬同源,角色可以互換,即所謂“在天為龍,在地為馬”。正如《山海經(jīng)》所云:“馬實龍精”。意思是說,龍老成精,則變?yōu)轳R。本人在內(nèi)蒙插隊時,也聽到過“是馬三分龍”的說法。試想,《西游記》里的白龍馬,原本是西海龍王的兒子,后因觸犯天條,貶黜為馬,被唐僧白白騎了許多年。究竟是龍成精為馬,還是馬成精為龍?又有誰能夠說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