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藝術形式。它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意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金庸小說中,也有不少情節中提及書法,將這一極富美感的藝術與刀光劍影結合,呈現出不同尋常的韻味。
金書中最偉大的一位書法家,要數《射雕》和《神雕》中的朱子柳了。他在大理是一位大才子,被譽為“天南第一書法家”。入朝做官,跟隨一燈大師之后修習了一陽指,更是將一陽指的指法同書法融合,創造出了一門全新的功夫。這門功夫,在《神雕》的《英雄大宴》和《武林盟主》兩節故事中得到了精彩的體現。
這一戰由蒙古王子霍都對敵朱子柳,朱子柳即以筆為兵器,以書法為劍招,依次寫完了《房玄齡碑》《自言帖》《褒斜道石刻》和石鼓文,逼得霍都非常狼狽,最后將其點倒。然而霍都在最后時刻突施暗算,厚顏無恥地贏下了這一局。
比武暫且不提,朱子柳寫的這幾幅字,都是經典的書法作品。
《房玄齡碑》是唐朝大臣褚遂良所書的碑文,乃是楷書精品。前人評褚書如“天女散花”,書法剛健婀娜,顧盼生姿,筆筆凌空,極盡抑揚控縱之妙。
《自言帖》出自于唐代大書家張旭,張旭號稱“草圣”,乃草書之圣。杜甫《飲中八仙歌》詩云:“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張旭越是喝酒,草書越是縱橫恣肆,揮灑自如。
《褒斜道石刻》是東漢至明清時期,刻在褒斜道石門內外的石刻,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境內,現存古代摩崖石刻百余品,主要是記功頌德,這些石刻是研究古代交通及書法藝術的珍貴材料。《褒斜道石刻》用筆又瘦又硬,古意盎然。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于唐初,共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
朱子柳在寫這些字的時候,被黃蓉領悟得清清楚楚。后者家學淵源,繼承了黃藥師的非凡才華。而早在此前,黃蓉也曾點評過另一位書者的字,那是《射雕》中的陸乘風。
話說郭靖和黃蓉來到陸家莊上,看到了“五湖廢人”的字畫,所寫的是岳飛的《小重山》,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感慨。陸乘風問起黃蓉對書法的看法,黃蓉說莊主作畫寫字之時,似是一腔憤激,滿腔委屈,筆力固然雄健之極,但是鋒芒畢露,像是要與大仇人拼個你死我活一樣。書畫筆墨若是過求有力,少了圓渾蘊藉之意,似乎尚未能說是極高的境界。
這一番話,讓陸乘風異常驚嘆,如遇知音。原來,他就是黃藥師當年的弟子。
金庸小說中,以書法為劍招的并非只有朱子柳一人,還有《笑傲江湖》江南四友中的禿筆翁。他同令狐沖的打斗較量,是用一枝判官筆來寫字,從《裴將軍詩》到《八濛山銘》再到《懷素自敘帖》。
《裴將軍詩》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該帖楷、行、草相混而書,書法大小,長短,肥瘦,斜正變化多端,間雜隸書筆法,氣雄力厚。
《八濛山銘》出自蜀漢大將張飛。傳說張飛打敗曹操手下名將張郃之后,洋洋自得,用丈八蛇矛在八濛山石壁上鑿兩行隸書:“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銘”。這幅隸書勁貫中鋒,筆致凝重,但鋒芒角出,劍拔弩張,大有磊落波磔意態。
《懷素自敘帖》出自于“醉僧”懷素,懷素同張旭齊名,被合稱為“顛張醉素”,兩人都擅長狂草。懷素的書法,縱橫飄忽,流轉無方。《自敘帖》乃懷素草書的巨制,活潑飛動,筆下生風,“心手相師勢轉奇,鬼形怪狀翻合宜”,實在是一篇情愫奔騰激蕩,“潑墨大寫意”般的抒情之作。
有意思的是,令狐沖根本不懂書法,但總是攻到禿筆翁的破綻,逼得對手總是寫得不過癮。禿筆翁憤然罷斗,竟蘸著丹青生的美酒在墻上書寫,之后大呼痛快,認為這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此番,向問天為禿筆翁送去作為賭注的書法作品,是張旭的《率意帖》。書中寫到“帖上的草書大開大合,便如一位武林高手展開輕功,竄高伏低,雖然行動迅捷,卻不失高雅風致”。
《笑傲江湖》中寫到了張旭的《率意帖》,而《倚天》中則提及了王羲之的《喪亂帖》。那是故事的第四回,當俞岱巖身受重傷,張翠山夜不能寐想起床去找都大錦出氣的時候,看到師父張三豐在大廳之中臨空寫字,寫的正是《喪亂帖》。
金庸先生親自為《喪亂帖》做了一番介紹——“王羲之是東晉時人,其時中原板蕩,淪于異族,王謝高門,南下避寇,于喪亂之余,先人墳墓慘遭毒手,自是說不出滿腔傷痛,這股深沉的心情,盡數隱藏在《喪亂帖》中。”書中又說,張三豐文武全才,而張翠山外號叫做“銀鉤鐵劃”,原是因他左手使爛銀虎頭鉤、右手使鑌鐵判官筆而起,他自得了這外號之后,深恐名不副實,為文士所笑,于是潛心學書,真草隸篆,一一遍習。師徒兩人都懂得書法,所以張翠山領悟出了師父藏在《喪亂帖》中的武功招數。
金庸先生,不僅精通楷行草,而且連甲骨文也懂。那是《鹿鼎記》中,韋小寶騙胖頭陀自己認識五臺山石碑上的碣文,后來韋小寶被“請”到神龍島上,陸高軒就要韋小寶翻譯石碣上的“蝌蚪文”。
這回故事里,陸高軒的家中掛著自己的書畫作品,首先就請韋小寶來鑒賞。其中一幅是石鼓文,一幅是臨的秦瑯琊臺刻石,一幅草書,一幅是甲骨古文。
《瑯琊臺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群臣請立石刻銘,傳為李斯書。清光緒中葉尚存山東諸城海神祠中,后沒于海中,現僅存殘石一塊,藏北京歷史博物館。現所傳明拓本存篆書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跡多剝蝕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筆意。清楊守敬評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瑯琊臺刻石字跡規正,但筆致婉轉玲瓏,不是一味地刻板齊整。臨寫時應注意筆調流動起伏,防止失于僵木呆板。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于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當然,小說中所說的甲骨古文,應該是五臺山石碣上的文字,與這里所說的甲骨文并非完全一致)
陸高軒本以為找到了懂行的人物,沒想到韋小寶大字不識一個,更不用提書畫鑒賞。最終只能自己偽造了一篇碣文,讓韋小寶背誦給洪教主聽。
以上情節,金庸先生為我們一一介紹了數千年里,中國書法的一些經典之作。篆隸楷行草均有代表,把千年書法濃縮進了幾部小說的情節之中,讓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