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康世剛
重慶市“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實施近兩年來,可以說,每一個區縣都行動起來了,對本區縣課程改革進行了規劃、提供了支持;每一個學生和教師都行動起來了,師生關系和師生的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我們既要看到大家的行動,也要不斷總結經驗、反思問題,用最近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且行且思考”,避免“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么出發”。
一、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從理念認同到具體實踐
“突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是“卓越課堂”行動的總體目標,也是國內外中小學卓越教育行動改革的一致追求。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啟動以來,無論是每個區縣“卓越課堂”建設的頂層設計,還是學校特色課堂的構建,無論是校長的工作匯報,還是教師的評課說課,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言說“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可以說,這一核心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區域教育整體設計、學校特色課堂打造、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亟待從理念認同深入到具體實踐中,那就是至少需要更深層次地思考這樣幾個問題,一切是什么?發展什么?誰來發展?僅僅是教師嗎?怎么發展,僅僅是學校和課堂嗎?如何實現“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體現教育公平?這些都需要在頂層設計和具體實踐中,結合區域教育和學校的特殊性不斷追問和凝練。
二、師生學習共同體:從師生關系到知識話語權
共同體的原意是“community”,可以理解為“社會”“社區”“社群”“團體”等,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其本意是“成員之間由于共同生存的地域、一脈相承的血緣、相同的勞作方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共有的理解’ 或‘共享的思維’”。在教育學中引入“共同體”意在強調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合作互動、和諧融洽。從當前來看,全市上下都在積極嘗試和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將其作為改變課堂文化的重要抓手,如學校根據班級的實際狀況,建立各具特色的學習小組,如馬蹄形、長條式(大班額的情況下)、丁字形等,在課堂上,教師還給學生更多學習和探究的空間,轉變角色,師生相互尊重,關系和諧融洽。在課堂觀察中,我們也發現師生學習共同體還停留在師生關系上,需要更深層次思考的問題是,知識意義的建構是課堂的核心,在多元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的話語權如何體現?在建構知識的意義和表述方式的時候,學生的話語權有多少?
三、課程領導力:從行政管理到學校教育哲學自覺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校長則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首要領導者。在“卓越課堂”行動中,不僅提出課程建設計劃,還提出課程領導力計劃。在近兩年的實踐中,開齊開足課程成為對所有學校的基本要求,許多學校開設了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課程特色明顯,為學生的特長、興趣和個性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實際上,課程領導力計劃意在強調校長要從外在的行政管理,走向以課程建設為抓手的學校教育哲學自覺,實現教育家辦學的良好愿景。所以,在課程領導力建設中,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學校教育哲學自覺,即校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以此開展課程建設,而不能為課程建設而開設課程,造成課程的重復性、隨意性和盲目性。在課程建設中,一是要明確自己的學校教育哲學,即明確學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標,核心是 “培養什么樣的人”。二是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三是要以學校教育哲學為指導系統設計課程,而不是因為有什么樣的師資就開設什么課程。
四、小組學習:從失范到規范
課堂形態的變化是“卓越課堂”建設的主要內容,無論是總目標,還是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中,都明確提出了課堂形態的變化。小組學習作為轉變傳統課堂教學形態的重要方式,得到學校和一線教師的普遍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衡量“卓越課堂”建設的重要方面。學校中呈現出各種形式的小組學習,從外在形式上看,有馬蹄形、U 字形、長條式、圓桌形等。教師普遍重視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小組學習的習慣,給學生更多的表達交流的機會。但是,也有一些學校出現了小組學習的失范,具體表現為,一是不遵循學生的認知活動特點,形式化地分組;二是不分課型、知識特點等,都要求學生之間小組學習,造成小組學習的失范。
轉變學習方式的實質是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卓越課堂”建設中,在重視小組學習的同時,還要規范小組學習的實施。一是要明確秧田式和小組學習形式的優缺點。秧田式的課堂,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少,有助于講授知識,但不足之處是不利于學生的相互交流。小組形式的課堂更有利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不足之處是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大。二是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生因為還沒有足夠的自我意識,而應當使用同桌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三年級以后逐漸轉向小組活動的形式。三是要根據內容確立是否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正確處理好小組討論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既重視小組學習,也要明確獨立思考的價值和作用。
五、課堂開放:從家長義工到課程開發者和實施者
長期以來,家長被排斥在學校之外,造成家長對學校教育狀況的陌生和誤解。“卓越課堂”行動提出課堂開放計劃,讓廣大家長、社會團體等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新課改理念。積極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時,把課堂向校外、社會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許多學校,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設“家長講堂”,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到校授課,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家長體驗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和職業的難度。
實際上,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的一個方面,還有社會教育、環境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所以,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學會教育孩子極為重要。在進一步的開放活動中,一是要重視家長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引導家長理解學校教育,提升對教育的滿意度。二是要尊重家長的身份,讓家長從義工變成學校建設者,特別是課程建設共同體的重要成員之一,成為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實施者。三是將家長作為學校師資培養對象,在發揮其專業特長的同時,還要教會家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重慶市以“卓越課堂”為抓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建設、師生學習共同體建設、課堂形態變化以及課堂開放等方面取得明顯的成效,但是,這還不能說明“卓越課堂”建設已經達到了目標,還有亟待研究和反思的問題,需要我們以取得的成果作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實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愿景。
(作者系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教所副所長,教育學博士)
來源:《今日教育》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