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白
去朋友家玩,她的孩子坐在小桌子旁邊玩積木,短短半個小時內,朋友比在玩的孩子還忙碌:積木掉在地上,媽媽趕緊蹲下身子,搶先撿起;孩子把窗戶擺成圓形,她趕忙糾正“咱們家的窗戶是方的”;有一塊積木沒擺好,她趕緊幫忙;孩子額頭滲出點汗,她立刻起身找毛巾,又端來水送到他嘴邊……
聽我描述,不少家長應該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經允許地闖入孩子的“領土”,高高在上地干涉孩子成長的“內政”。其結果是讓孩子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獨立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內政”處理能力都受到影響。父母們,愛孩子首先要尊重這個小生命的獨立性,孩子的“內政”萬不可隨意插手!
相信孩子的能力。很多父母都是因懷疑幼兒的能力而事事包辦,其實父母應該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可塑性、學習能力都是極強的,只有多讓孩子親自體驗成功和失敗,總結經驗,才能使其掌握自我服務的技巧。孩子出汗了,自己取手帕、自己擦汗,孩子完全可以勝任;孩子口渴要喝水,父母只需要提醒幼兒到了喝水時間,拿水杯、喝水、放水杯,這些小事情,完全應該交給孩子。
給孩子充分的實踐機會。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把事情“搞砸”了或太費時間,才給與“熱心的幫助”替孩子“代辦”。然而,“看事容易做事難”,很多事情在別人手上簡簡單單,輪到自己做時卻困難重重,為什么?因為少了“實踐”,自然難出“真知”。因此,只有讓孩子經過充分實踐,通過“熟能生巧”的磨礪,慢慢在自己的行為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才能積累出成果,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做事的路。如前文提到的撿積木,雖然孩子從椅子上下來不方便,但正是這種不方便,才能讓他體會到積木掉到地上,再去撿是件麻煩事,他就會小心擺放,防止再次掉落。
認真觀察發現引導時機。讓孩子做自己世界的國王,并不代表著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知道,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應該建立在對孩子充分的觀察和學習基礎上。孩子現在需要幫助嗎?孩子需要時間來實踐和改進嗎?怎樣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思維得到延伸,能力得到提高?我怎樣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這些問題,都是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中,需要認真思考的。
孩子,都是在一點一滴的嘗試、失敗和積累中,慢慢走向獨立自主,成為自己國王的真正主人。作為孩子最有力的支持者,父母最聰明的選擇,是尊重孩子成長的獨立性,不盲目干涉,而是用智慧,有選擇地進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