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今天怎樣做教科研

要從自身的能力出發,以能為本,要弄清楚“我”能夠到那里去。每一個人都知道好高騖遠的壞處,每一個人都知道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所以對于做教科研也是一樣的道理,我要做力所能及的教科研,做我所能解決的問題!要從學校及個人實際出發,以實為本,要弄清楚“我”現在在哪里!很多時候在選擇教科研選題的時候,都不知道在學校大課題下,我應該怎樣去選擇小課題,并且不清楚我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哪些問題其實是我真正應該立刻著手解決以及研究的問題!

這些被記錄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這份精彩不屬于熱鬧,不屬于喧囂,不屬于繁華,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師思想的歷程中: 

1、  教師心靈的成長很重要,教師要常常在自己的心靈中漫步,要充實和滋養自己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整個教育生命才能拔節成長。 2、  教師要鍛煉自己表達思想的能力,這就需要些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有淺入深依次是敘事隨筆—事理隨筆,新教師可從敘事隨筆入手,寫不寫隨筆,對于教育境界的修煉和提升至關重要。 

3、  個人非常喜歡馮衛東老師那總不溫不火、娓娓道來的文筆,那種既明世事艱難又不失希望與努力的平和,那種看得明白、思得深透卻又坦然的執著,能夠看這些理性的文字,讓人心里非常溫暖。 

4、關于具體論文的寫作,講的非常細到,讓人收益匪淺。

布克漢姆說過,研究不是一個專門的領域,而是一種態度。教育工作是一門理論和實踐聯系十分緊密的科學化程度很高的行業。其科學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有科研的態度,而不僅僅是口號。我認為在中小學科研教育活動中,關鍵點是在反思。因為教學前,反思使得教學成為一種自覺地實踐;教學中,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復雜而鮮活的教學實踐中。歸納起來,教育科研反思途徑可以分為,第一,工作日志反思,教育科研人員不但應將自己工作中的諸多感悟記下來,更要牢記日記中提到的專題性問題和改進建議,以真正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第二,在學習中反思。具體來說,作為學習者應隨時將自己工作的感悟記錄下來,以便于形成具有一定規律性的理性認識。第三,在交流中反思。同事之間交流對于促進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事之間具有獨特的專業對話空間,同時作為監察者,彼此最清楚也最了解各自的短長和工作中的困難與問題。當我們聆聽他們講述時,就可以檢查、重構和擴展我們自己的實踐理論。 

教育科研工作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教師必須善于思索,勤于動手,不僅能養成學習、研究、思考的良好習慣,還能使自己由經驗型逐步轉化成一個科研型的教師,對教師的自身成長非常有利。

《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是一個報告集,分六講,主要介紹了教師隨筆寫作、教育論文寫作、微型課題研究、規劃課題研究高效課堂建設等。

書中告訴我們:教師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又最為關乎他人的心靈,寫教育隨筆是教師進行“心靈漫步”的一種極好的方式和路徑。教師寫教育隨筆,可以煉眼——錘煉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煉筆——錘煉表達思想的能力,可以煉意——錘煉與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負等。寫敘事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真誠、真實、真切,要努力轉到事情的背后,追問事件的意義;寫事理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夾敘夾議”,追求“鹽溶于水”的境界。

老套、大話、跟風、含混、做作是寫作教育論文的大忌,“尋思與練筆”、“整合與建構”、“集束與輻射”是寫作教育論文的路徑。作者建議,教育論文寫作要做到新穎、小巧、逆向、嚴密、自然,就必須“獨上高樓望天路”、“開窗放入大江來”、“反彈琵琶舞蹁躚”、“小弦切切如私語”、“一泓清水出芙蓉”。

微型課題具有“微小、成型、正向、可行、深度”的品質,是當前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的一種普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和載體。作者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深情的文字:“微型課題是方寸之內可以馳騁的篆刻,是尺錦猶見‘上河圖’的蘇繡,是碧水倒映蔚藍天的清溪……一個轉瞬即逝的細節、一句無意有心的閑談,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都可以牽出一個韻味無窮的微型課題。”南通市的微型課題研究源于一位小學教師的個體行動,如今已經呈現“燎原之勢”。該市行政推動的經驗也值得廣大教育行政部門借鑒:點上發現經驗,面上加以推廣;行政大力推動,學校著力管理;課堂作為依托,活動提供平臺;允許存在差異,鼓勵多元發展。

規劃課題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申報、評審、立項并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加以管理與推進的課題。關于規劃課題的選題,作者提出了他的“三本”主張和“七條思路”。作者認為,規劃課題的選題要從學校及個人的實際出發,以實為本;要從教育教學的需要出發,以需為本;要從自身的能力出發,以能為本。規劃課題的選題可以關注教學弊病,取用鮮活理論;可以縮小研究視角,實施聚焦透視;可以放大點滴成果,推窗引來大江;可以抽象建構概念,創新實踐模式;可以轉移研究重點,致力“應為”“可為”;可以熔鑄多種元素,重組推陳出新;可以琵琶巧妙反彈,逆向創生境界。至于規劃課題的實施,馮衛東建議,要清理“地基”、蓄養“底氣”、著力“行走”、經營“理論”。

關于高效課堂建設,作者主要介紹了他的三個理念、六個“不等于”和九個實踐建議。作者認為,對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時半會兒,或者盯在腳尖兒上。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胸襟要放開闊一點——今天的“高效”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所有負擔偏重、過重的情形,所有額外的增負、加壓行為,都是短視、急進的,都是以近害遠、益表損里,甚至都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

對于我們這些長期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做起教科研來應重點做到以下三點:(一)、把“問題”當作“課題”

搞教研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不過,并非任何教學“問題”都構成研究“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只有當教師比較仔細地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后,平時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成研究“課題”。 

對于很多教師來說,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不知道從何下手,找不到合適的研究課題。實際上,小學教師要研究的課題俯拾即是。小學教師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務就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要落實到為教學服務這個根本上,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應該是要研究的課題。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直接性問題。就是明顯存在,需要我們直接面對,又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的問題,如學生的學習習慣好不好?數學教材的主題圖怎樣呈現等等。二是探索性問題。就是將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教育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時所遇到的問題,如分層分類教學應該怎樣操作,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怎樣開展等。三是反思性問題。這是具有“問題意識”的教師,為改進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回顧和反思,發現的問題,如“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應如何調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課題”的產生過程是:教師在平常教學中經常遇到困惑與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究、去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轉化為課題。

(二)、把“教學”當作“研究”

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張皮”。其實,教學活動就是在不斷地探究、修改與完善的過程,已經伴隨著科研的性質。有效的教學不是日復一日地簡單重復,而是教師自覺學習新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充滿激情的創造性探索活動。同時,還必須適當開展一定規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們教育科研的水平。

(三)、把 “成長”當作 “成果”

在研究結束后,教師們將按計劃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分析和總結提煉經驗。把自己對教育科研的認識、體驗、感悟寫出來與同伴交流;把教學過程成功的案例記錄下來,并用新理論加以剖析與同事共享;把教學過程經驗總結出來,教學成果撰寫成論文形式呈現出來與同行們共同切磋交流,從而不斷從實驗過程中總結出經驗,并用它去指導平時教學實踐,以提升自己業務水平。還要不斷進行反思。通過反思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通過反思客觀地評價自己,進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自覺性。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地提高,讓課堂中的成功或失敗等能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借鑒,也就是使經驗得以提升,失誤得以避免,那么實現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寫教學反思。寫教學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機智、教學感受的流失,教學中的“缺陷”與“遺憾”的忘記,也可以為我們今后的經驗總結,進行行動研究提供鮮活的素材,促使教師有效進行自評、自查、自省、自改、達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由于教師不斷地主動學習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積極進行思考和創新,認真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教學策略,由此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

讀《今天怎樣做教科研》有感

海安縣特殊教育學校   許小燕

從教多年,原以為教學路上且行且思,行有所獲,思有所悟,用教育隨筆或論文的形式訴諸筆端足以,完全沒有必要搞課題研究,尤其是 “規劃課題”研究。閱讀了馮衛東的“在藍圖的譜寫中實現突圍”后,茅塞頓開。原來,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每一所特色學校的發展,都離不開規劃課題研究。可以這么說,是好的規劃課題成就了優秀教師與優秀學校。這是因為規劃課題對研究者的促動力、推進力更大,對未來發展的規劃性、指導性更強,如能做好,可以助成研究者從專業成長的瓶頸狀態中走出,且走得更遠、更快、更好。

對規劃課題研究,馮先生有自己的主張。其一,他認為誰先研究規劃課題,誰就占得專業發展的先機。假如一位教師、一群教師能真心實意、凝心聚力地研究一項規劃課題,想不成長都難。其二,以課題研究作為自己專業成長的突圍。其三,把問題化為課題,用課題解決問題。教育教學實踐中有了問題不可怕,要善于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再用課題來解決問題,這有利于教師從根子上認識和解決問題。其四,選題要做到“三本”。首先是實本。即要從學校以及個人的實際出發,以實為本,要弄清我現在在哪里。其次是需本。從教育教學的需要出發,以需為本,要弄清我要到哪里去。再次是能本。要從自身的能力出發,要弄清我能到哪里去。馮先生的三本原則,訴了我們課題研究的出發點,為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關于課題的選題,馮先生覺得可以從以下六方面進行思考、選擇、確定。一是教科研及其管理類課題,二是教育教學資源開發類課題,三是教育或學校管理類課題,四是德育與心育類課題,五是課堂與教學類課題,六是課外教育指導類課題。

選題確定之后,需要進行文獻資料研究,學習與課題有關的“問題域”的文獻資料,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其次是要開展行動研究,即在行動中研究,通過行動來研究。在行動研究中積累經驗,這是研究者生成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邏輯起點。

向往成功,不懼失敗,只要行動,就有收獲。讓我們以滿腔熱情投入火熱的教育現場,以鮮活的教育行動滋生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實踐性理論。

                                   

“對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時半會兒,或者盯在腳尖兒上。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胸襟要放廣闊一點——今天的搞笑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反之亦然。所有負擔偏重、過重的情形,所有額外的增負、加壓的行為,都是短視、急進的,都是以近害遠、益表損里,甚至都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

——馮衛東

近年來,關于教學問題“有效教學”應該說是最時尚、最熱烈的一個詞語。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課堂?相關理念如何澄清?一線教師如何著力行走才能達到“高效”?馮衛東在談高效課堂建設這部分內容中為我們進行了理性分析與方法指引。

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認為高效應該是通過創設較為有利的教學環境、問題情境等,在盡量少的教學用時內,通過教師優化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學生態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課堂,是教得有效、學有所獲的好課堂。這樣的高效與盲目的“減負”、“效率過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謂的減負是在特定的情況、特定的語境之中才成立。例如,減負并不是不要、或者丟掉必要的負擔,而是減去不必要、過重的或者無用乃至起反作用的負擔。負擔輕了,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心智結構的深化、優化、美化。愛因斯坦說過“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確實如此,只有負擔輕了,無論是學校、師生還是我們的教育,才能扭轉異化狀態,回歸本真。另一點是效率過剩問題。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學生在學習中有時卻是存在“效率過剩”問題,這種知識量上的過剩往往與實踐中的思維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聯系在一起。學校、教師有必要對膨脹力的教學目標進行反思與調整,只有理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才不至于導致教育的畸形。第三點是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有長遠眼光,要將胸襟放廣闊,為孩子們的可持續發展理性取舍。

其次是對現狀的反思。一些貌似高效其實不然的課堂要理性剔除。馮先生用通俗的六個不等于對當下虛假的高效課堂進行了歸納。一是高效課堂不等于知識內容或呈現樣式多多益善的課題。一些教師具有開發資源的意識是好的,但不能濫開發,不可喧賓奪主,而要緊扣教材文本,在用好材料的基礎上有機、適度、恰當地補充、穿插或向外延伸、拓展。過分的牽強,本末倒置,其效果適當其反。二十高效課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課堂。行云流水的課堂只是部分優秀學生展示的舞臺,而更多的學生往往被邊緣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這樣的課堂是不公平的,它沒有注意讓每一位學生受益。還有一種情況,

行云流水的課堂有時顯得思維含量不足。學生沒有時間差、思維差,這樣的課堂不能帶給孩子們理智的挑戰。三是高效課堂不等于亢奮、熱烈的課堂。有時的亢奮只是表象,而學生可能需要的是靜心傾聽。四是高效課堂不等于立竿見影的課堂。立竿見影未必能在學生心靈深處銘刻上記憶或理解的印痕,這樣的課堂不能治本。五是高效課堂不等于問題成堆的課堂。六是高效課堂不等于圓圓滿滿的課堂。

關于高效課堂種種問題馮先生為我們做了理性分析,那么作為一線教師我么如何實踐呢?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探討。一是相互傾聽,與同學結成同盟。二是激發思辨,讓頭腦掀起風暴。三是活用變式,借陡轉瓦解定式。四是注重留白,為沉思預置空間。五是狠心洗課,用干練彰顯風骨。六是啟導自助,使人人成為首席。七是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鑒風景。八是珍視錯誤,把事故演成故事。九是倡導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質。在這九點當中,我非常欣賞第七點“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鑒風景”。朱光潛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寫過“慢慢走,欣賞啊”。這種慢不是散漫,而是指悠著點、慢慢地花時間進行體驗與品味,細細咀嚼,靜心享受。這種慢是需要心智的。從事特殊教育,教育對象障礙不同、個性各異,我們尤其需要“慢走”,在緩慢的行走中以欣賞的姿態凝視我們的教學對象、審視我們的教學行為。也許,從表面上看,這種速度如蝸牛前行,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能使殘障孩子的步伐漸趨穩健。“欲速則不達”,我們唯有慢著點、悠著點讓殘障孩子親近知識,與知識發生的過程相交匯、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從一定意義上說,知識的習得是人的思維由渾濁變澄清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止步欣賞沿途的風景,而不能如跟導游旅行,匆匆走過風景線,未能停留玩味,卻被告知旅程已結束。

要從自身的能力出發,以能為本,要弄清楚“我”能夠到那里去。每一個人都知道好高騖遠的壞處,每一個人都知道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所以對于做教科研也是一樣的道理,我要做力所能及的教科研,做我所能解決的問題!要從學校及個人實際出發,以實為本,要弄清楚“我”現在在哪里!很多時候在選擇教科研選題的時候,都不知道在學校大課題下,我應該怎樣去選擇小課題,并且不清楚我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哪些問題其實是我真正應該立刻著手解決以及研究的問題!

這些被記錄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這份精彩不屬于熱鬧,不屬于喧囂,不屬于繁華,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師思想的歷程中: 

1、  教師心靈的成長很重要,教師要常常在自己的心靈中漫步,要充實和滋養自己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整個教育生命才能拔節成長。 2、  教師要鍛煉自己表達思想的能力,這就需要些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有淺入深依次是敘事隨筆—事理隨筆,新教師可從敘事隨筆入手,寫不寫隨筆,對于教育境界的修煉和提升至關重要。 

3、  個人非常喜歡馮衛東老師那總不溫不火、娓娓道來的文筆,那種既明世事艱難又不失希望與努力的平和,那種看得明白、思得深透卻又坦然的執著,能夠看這些理性的文字,讓人心里非常溫暖。 

4、關于具體論文的寫作,講的非常細到,讓人收益匪淺。

布克漢姆說過,研究不是一個專門的領域,而是一種態度。教育工作是一門理論和實踐聯系十分緊密的科學化程度很高的行業。其科學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有科研的態度,而不僅僅是口號。我認為在中小學科研教育活動中,關鍵點是在反思。因為教學前,反思使得教學成為一種自覺地實踐;教學中,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復雜而鮮活的教學實踐中。歸納起來,教育科研反思途徑可以分為,第一,工作日志反思,教育科研人員不但應將自己工作中的諸多感悟記下來,更要牢記日記中提到的專題性問題和改進建議,以真正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第二,在學習中反思。具體來說,作為學習者應隨時將自己工作的感悟記錄下來,以便于形成具有一定規律性的理性認識。第三,在交流中反思。同事之間交流對于促進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事之間具有獨特的專業對話空間,同時作為監察者,彼此最清楚也最了解各自的短長和工作中的困難與問題。當我們聆聽他們講述時,就可以檢查、重構和擴展我們自己的實踐理論。 

教育科研工作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教師必須善于思索,勤于動手,不僅能養成學習、研究、思考的良好習慣,還能使自己由經驗型逐步轉化成一個科研型的教師,對教師的自身成長非常有利。

《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是一個報告集,分六講,主要介紹了教師隨筆寫作、教育論文寫作、微型課題研究、規劃課題研究高效課堂建設等。

書中告訴我們:教師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靈,又最為關乎他人的心靈,寫教育隨筆是教師進行“心靈漫步”的一種極好的方式和路徑。教師寫教育隨筆,可以煉眼——錘煉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煉筆——錘煉表達思想的能力,可以煉意——錘煉與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負等。寫敘事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真誠、真實、真切,要努力轉到事情的背后,追問事件的意義;寫事理性教育隨筆,關鍵是要“夾敘夾議”,追求“鹽溶于水”的境界。

老套、大話、跟風、含混、做作是寫作教育論文的大忌,“尋思與練筆”、“整合與建構”、“集束與輻射”是寫作教育論文的路徑。作者建議,教育論文寫作要做到新穎、小巧、逆向、嚴密、自然,就必須“獨上高樓望天路”、“開窗放入大江來”、“反彈琵琶舞蹁躚”、“小弦切切如私語”、“一泓清水出芙蓉”。

微型課題具有“微小、成型、正向、可行、深度”的品質,是當前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的一種普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和載體。作者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深情的文字:“微型課題是方寸之內可以馳騁的篆刻,是尺錦猶見‘上河圖’的蘇繡,是碧水倒映蔚藍天的清溪……一個轉瞬即逝的細節、一句無意有心的閑談,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都可以牽出一個韻味無窮的微型課題。”南通市的微型課題研究源于一位小學教師的個體行動,如今已經呈現“燎原之勢”。該市行政推動的經驗也值得廣大教育行政部門借鑒:點上發現經驗,面上加以推廣;行政大力推動,學校著力管理;課堂作為依托,活動提供平臺;允許存在差異,鼓勵多元發展。

規劃課題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申報、評審、立項并通過多種方法與途徑加以管理與推進的課題。關于規劃課題的選題,作者提出了他的“三本”主張和“七條思路”。作者認為,規劃課題的選題要從學校及個人的實際出發,以實為本;要從教育教學的需要出發,以需為本;要從自身的能力出發,以能為本。規劃課題的選題可以關注教學弊病,取用鮮活理論;可以縮小研究視角,實施聚焦透視;可以放大點滴成果,推窗引來大江;可以抽象建構概念,創新實踐模式;可以轉移研究重點,致力“應為”“可為”;可以熔鑄多種元素,重組推陳出新;可以琵琶巧妙反彈,逆向創生境界。至于規劃課題的實施,馮衛東建議,要清理“地基”、蓄養“底氣”、著力“行走”、經營“理論”。

關于高效課堂建設,作者主要介紹了他的三個理念、六個“不等于”和九個實踐建議。作者認為,對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時半會兒,或者盯在腳尖兒上。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胸襟要放開闊一點——今天的“高效”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所有負擔偏重、過重的情形,所有額外的增負、加壓行為,都是短視、急進的,都是以近害遠、益表損里,甚至都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

對于我們這些長期奮戰在一線的教師,做起教科研來應重點做到以下三點:(一)、把“問題”當作“課題”

搞教研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不過,并非任何教學“問題”都構成研究“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只有當教師比較仔細地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后,平時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成研究“課題”。 

對于很多教師來說,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不知道從何下手,找不到合適的研究課題。實際上,小學教師要研究的課題俯拾即是。小學教師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務就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要落實到為教學服務這個根本上,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應該是要研究的課題。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直接性問題。就是明顯存在,需要我們直接面對,又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的問題,如學生的學習習慣好不好?數學教材的主題圖怎樣呈現等等。二是探索性問題。就是將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教育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時所遇到的問題,如分層分類教學應該怎樣操作,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怎樣開展等。三是反思性問題。這是具有“問題意識”的教師,為改進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回顧和反思,發現的問題,如“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應如何調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課題”的產生過程是:教師在平常教學中經常遇到困惑與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究、去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轉化為課題。

(二)、把“教學”當作“研究”

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張皮”。其實,教學活動就是在不斷地探究、修改與完善的過程,已經伴隨著科研的性質。有效的教學不是日復一日地簡單重復,而是教師自覺學習新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充滿激情的創造性探索活動。同時,還必須適當開展一定規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們教育科研的水平。

(三)、把 “成長”當作 “成果”

在研究結束后,教師們將按計劃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分析和總結提煉經驗。把自己對教育科研的認識、體驗、感悟寫出來與同伴交流;把教學過程成功的案例記錄下來,并用新理論加以剖析與同事共享;把教學過程經驗總結出來,教學成果撰寫成論文形式呈現出來與同行們共同切磋交流,從而不斷從實驗過程中總結出經驗,并用它去指導平時教學實踐,以提升自己業務水平。還要不斷進行反思。通過反思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通過反思客觀地評價自己,進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自覺性。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地提高,讓課堂中的成功或失敗等能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借鑒,也就是使經驗得以提升,失誤得以避免,那么實現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寫教學反思。寫教學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機智、教學感受的流失,教學中的“缺陷”與“遺憾”的忘記,也可以為我們今后的經驗總結,進行行動研究提供鮮活的素材,促使教師有效進行自評、自查、自省、自改、達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由于教師不斷地主動學習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積極進行思考和創新,認真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和教學策略,由此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

讀《今天怎樣做教科研》有感

海安縣特殊教育學校   許小燕

從教多年,原以為教學路上且行且思,行有所獲,思有所悟,用教育隨筆或論文的形式訴諸筆端足以,完全沒有必要搞課題研究,尤其是 “規劃課題”研究。閱讀了馮衛東的“在藍圖的譜寫中實現突圍”后,茅塞頓開。原來,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每一所特色學校的發展,都離不開規劃課題研究。可以這么說,是好的規劃課題成就了優秀教師與優秀學校。這是因為規劃課題對研究者的促動力、推進力更大,對未來發展的規劃性、指導性更強,如能做好,可以助成研究者從專業成長的瓶頸狀態中走出,且走得更遠、更快、更好。

對規劃課題研究,馮先生有自己的主張。其一,他認為誰先研究規劃課題,誰就占得專業發展的先機。假如一位教師、一群教師能真心實意、凝心聚力地研究一項規劃課題,想不成長都難。其二,以課題研究作為自己專業成長的突圍。其三,把問題化為課題,用課題解決問題。教育教學實踐中有了問題不可怕,要善于將問題轉化為課題,再用課題來解決問題,這有利于教師從根子上認識和解決問題。其四,選題要做到“三本”。首先是實本。即要從學校以及個人的實際出發,以實為本,要弄清我現在在哪里。其次是需本。從教育教學的需要出發,以需為本,要弄清我要到哪里去。再次是能本。要從自身的能力出發,要弄清我能到哪里去。馮先生的三本原則,訴了我們課題研究的出發點,為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關于課題的選題,馮先生覺得可以從以下六方面進行思考、選擇、確定。一是教科研及其管理類課題,二是教育教學資源開發類課題,三是教育或學校管理類課題,四是德育與心育類課題,五是課堂與教學類課題,六是課外教育指導類課題。

選題確定之后,需要進行文獻資料研究,學習與課題有關的“問題域”的文獻資料,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其次是要開展行動研究,即在行動中研究,通過行動來研究。在行動研究中積累經驗,這是研究者生成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邏輯起點。

向往成功,不懼失敗,只要行動,就有收獲。讓我們以滿腔熱情投入火熱的教育現場,以鮮活的教育行動滋生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實踐性理論。

                                   

“對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時半會兒,或者盯在腳尖兒上。眼光要放長遠一點,胸襟要放廣闊一點——今天的搞笑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反之亦然。所有負擔偏重、過重的情形,所有額外的增負、加壓的行為,都是短視、急進的,都是以近害遠、益表損里,甚至都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

——馮衛東

近年來,關于教學問題“有效教學”應該說是最時尚、最熱烈的一個詞語。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課堂?相關理念如何澄清?一線教師如何著力行走才能達到“高效”?馮衛東在談高效課堂建設這部分內容中為我們進行了理性分析與方法指引。

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認為高效應該是通過創設較為有利的教學環境、問題情境等,在盡量少的教學用時內,通過教師優化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學生態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課堂,是教得有效、學有所獲的好課堂。這樣的高效與盲目的“減負”、“效率過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謂的減負是在特定的情況、特定的語境之中才成立。例如,減負并不是不要、或者丟掉必要的負擔,而是減去不必要、過重的或者無用乃至起反作用的負擔。負擔輕了,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心智結構的深化、優化、美化。愛因斯坦說過“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確實如此,只有負擔輕了,無論是學校、師生還是我們的教育,才能扭轉異化狀態,回歸本真。另一點是效率過剩問題。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學生在學習中有時卻是存在“效率過剩”問題,這種知識量上的過剩往往與實踐中的思維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聯系在一起。學校、教師有必要對膨脹力的教學目標進行反思與調整,只有理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才不至于導致教育的畸形。第三點是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有長遠眼光,要將胸襟放廣闊,為孩子們的可持續發展理性取舍。

其次是對現狀的反思。一些貌似高效其實不然的課堂要理性剔除。馮先生用通俗的六個不等于對當下虛假的高效課堂進行了歸納。一是高效課堂不等于知識內容或呈現樣式多多益善的課題。一些教師具有開發資源的意識是好的,但不能濫開發,不可喧賓奪主,而要緊扣教材文本,在用好材料的基礎上有機、適度、恰當地補充、穿插或向外延伸、拓展。過分的牽強,本末倒置,其效果適當其反。二十高效課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課堂。行云流水的課堂只是部分優秀學生展示的舞臺,而更多的學生往往被邊緣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這樣的課堂是不公平的,它沒有注意讓每一位學生受益。還有一種情況,

行云流水的課堂有時顯得思維含量不足。學生沒有時間差、思維差,這樣的課堂不能帶給孩子們理智的挑戰。三是高效課堂不等于亢奮、熱烈的課堂。有時的亢奮只是表象,而學生可能需要的是靜心傾聽。四是高效課堂不等于立竿見影的課堂。立竿見影未必能在學生心靈深處銘刻上記憶或理解的印痕,這樣的課堂不能治本。五是高效課堂不等于問題成堆的課堂。六是高效課堂不等于圓圓滿滿的課堂。

關于高效課堂種種問題馮先生為我們做了理性分析,那么作為一線教師我么如何實踐呢?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探討。一是相互傾聽,與同學結成同盟。二是激發思辨,讓頭腦掀起風暴。三是活用變式,借陡轉瓦解定式。四是注重留白,為沉思預置空間。五是狠心洗課,用干練彰顯風骨。六是啟導自助,使人人成為首席。七是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鑒風景。八是珍視錯誤,把事故演成故事。九是倡導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質。在這九點當中,我非常欣賞第七點“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鑒風景”。朱光潛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寫過“慢慢走,欣賞啊”。這種慢不是散漫,而是指悠著點、慢慢地花時間進行體驗與品味,細細咀嚼,靜心享受。這種慢是需要心智的。從事特殊教育,教育對象障礙不同、個性各異,我們尤其需要“慢走”,在緩慢的行走中以欣賞的姿態凝視我們的教學對象、審視我們的教學行為。也許,從表面上看,這種速度如蝸牛前行,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能使殘障孩子的步伐漸趨穩健。“欲速則不達”,我們唯有慢著點、悠著點讓殘障孩子親近知識,與知識發生的過程相交匯、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從一定意義上說,知識的習得是人的思維由渾濁變澄清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止步欣賞沿途的風景,而不能如跟導游旅行,匆匆走過風景線,未能停留玩味,卻被告知旅程已結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新途徑
《有效教學實踐與高效課堂實驗研究》 階段性計劃
科學構建校本教研 全力打造高效課堂
述職報告
專題培訓:為何進行小課題研究-綠光森林-搜狐空間
教科研新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青阳县| 射洪县| 海晏县| 木兰县| 门头沟区| 仙游县| 宿州市| 山丹县| 晋江市| 香河县| 衡阳市| 武乡县| SHOW| 常德市| 临江市| 娱乐| 神农架林区| 六盘水市| 洪泽县| 保德县| 剑阁县| 安康市| 密山市| 铜山县| 通许县| 安宁市| 罗定市| 木里| 土默特左旗| 凤冈县| 名山县| 江川县| 巴马| 响水县| 肥西县| 台州市| 曲周县| 四子王旗| 桦南县|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