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回是一個完整的大段落,也是《紅樓夢》悲情故事的高潮,三個主要人物的結局是悲劇中悲劇也。
自寶玉失玉以來,賈府發生了一系列變故,元妃薨逝,王夫人的弟弟王子騰回京途中死去,寶玉變傻,“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淚,悲女哭弟,又為寶玉耽憂。”賈政心里很不受用,那年正值京察,工部將賈政保列一等,放了江西糧道,不日就要赴任。賈母叫來賈政商議,要給寶玉娶寶釵沖沖喜,賈政雖然是不大同意,又不敢違背母命。襲人知道后,想到寶玉與黛玉昔日的情景,只怕不能沖喜,竟是催命,一害三人,就悄悄地稟告了王夫人和賈母。沒有想到鳳姐提出一個掉包兒的歪主意,賈母竟然同意了。【這種掉包婚姻“奇謀”,表現出的封建道德與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強梁、殘酷、荒唐;表現出的那種扼殺青春、扼殺美、扼殺一切美好與真誠的情愫的封建秩序的反人性的特質·---也是愛情悲劇中的一個奇聞了】(王蒙《紅樓啟示錄》)
黛玉出來散散悶,準備去向賈母請安,遇見了傻大姐在那里哭,問明了原故,“就是為我們寶二爺娶寶姑娘的事情。”黛玉聽了這句話,猶如五雷轟頂,心頭亂跳。“那黛玉此時心里,竟是油兒、醬兒、糖兒、醋兒倒在一處的一般,甜苦酸鹹,竟說不上什么味兒來了。”黛玉恍恍惚惚來到寶玉處,只說了一句話“寶玉,你為什么病了?”寶玉笑道“我為林姑娘病了。”兩個人傻笑著。【這是怎樣真誠的癡呆,這是怎樣真實的交流!】(王蒙《紅樓啟示錄》)盡管是黛玉、寶玉最后的一次見面,也是他們愛情最后的真誠表白。
黛玉對紫鵑說“可不是,我這就是回去的時候兒了”(雙關語)剛到門口“‘哇’的一聲,一口血吐出來。”【萬千哀痛,均在此一吐也。】(馮其庸《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黛玉回到家心中漸漸明白“此時反不傷心,惟求速死。”賈母知道后來看她,黛玉說“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雙關語)說完“黛玉微微一笑,把眼又閉上了”黛玉的一句話,令人心碎,令人腸斷,含有多少怨恨,又有多少悲傷。“微微一笑”是譏諷還是嘲笑?這位最親近的人,如此對黛玉“口頭心頭,一刻不忘”的賈母,竟然還說出“咱們這種人家,別的事自然沒有的,這心病也是斷斷有不得的!”“我看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他,只怕難好·····這兩天正有事呢。”全不顧外孫女的痛苦,狠心地拆散了她和寶玉的愛情,害死了黛玉的生命。
黛玉的心病服藥無效,日重一日,“連一個問的人都沒有”只有紫鵑一人。黛玉“自料萬無生理”掙扎靠著坐坐,要雪雁把詩本子和“有字的”舊帕拿來,狠命撕著,又叫雪雁點燈和“籠上火盆”,黛玉把絹子往火頭上一撂,紫鵑扶著黛玉又不敢動,又怕她燒詩稿,剛剛一放下,黛玉又拾起,撂在火上,雪雁搶時,“已燒得所餘無幾了。”黛玉此時心死力瘁矣,【她撕毀象征愛情的舊帕,又把自己靈魂的歌譜-----詩稿投入盆火······】(蔣和森《林黛玉論》)這是對人生與愛情的絕望,也是對封建禮教的抗議。
紫鵑看著不祥,來向賈母匯報,都說不知道,心中已知八九 “越想越悲”,激起 一腔悶氣“這些人怎么竟這樣狠毒冷淡!”又聽丫頭墨雨 說“就是今日夜里娶”“連你們都不叫知道呢。”紫鵑此時傷心至極,兩眼淚汪汪,恨著寶玉無情,其實她并不知道寶玉還在夢中。回到瀟湘館,看見黛玉“兩鸛紅赤”,覺得不妥,只好去找李紈,又遇見平兒來看黛玉,都很悲痛。這時林之孝家的奉老太太和二奶奶之命要紫鵑過去,紫鵑說“等著人死了,我們自然是出去的。”紫鵑抗命去裝假,使林之孝家的感到難堪,在李紈和平兒安排下,才叫雪雁去,雪雁也是迫不得已。
當黛玉生命垂危之際,沒有人去關心她。鳳姐、王夫人、薛姨媽正在商議大事,鳳姐還特意去試試寶玉,欺騙寶玉說把林妹妹娶來,寶玉當然高興,只是還蒙在鼓里,他說“我有一個心,前日已交給林妹妹了。他要過來,橫豎給我帶來,還放在我肚子里頭。”鳳姐覺得是瘋話,賈母也聽見了,還叫“不用理他”,她們如此狠心,心腸如鐵。一場陰謀婚姻安排妥當了,“薛姨媽心里也愿意,只慮著寶釵委屈。”寶釵表面上不是很滿意,便自垂淚,但絕對不會違背母親的意愿,也只得如此了,說明了寶釵內心充滿了假意。在王熙鳳策劃下,將過禮的物件清點,還交代“不必走大門”,大家“都不敢走漏風聲。”到了晚上,新人出轎,寶玉“見了雪雁竟如見了黛玉的一般歡喜。”“儐相贊禮,拜了天地。”喜娘接去蓋頭巾,寶玉一看好像寶釵,“兩眼直視,半語全無。”“口口聲聲只要找林妹妹去”,至此,寶玉舊病陡發,更加昏憒,日重一日,甚至湯水不進,后來服了藥稍好一些。
就在寶玉成家之日,黛玉已經昏暈過去,后又緩過來和紫鵑講了幾句話,“又閉了眼不言語了。”沒過多久,黛玉含著怨恨離開了這個罪惡的世界。“黛玉氣絕,正是寶玉娶寶釵的這個時辰”【她死了!大地沉沉,四周是這麼寂靜,“只聽得遠遠一陣音樂之聲,側耳一聽,卻又沒有了”·······在這一瞬間,我們不禁忘懷一切。呈現在眼前的,只是這一死亡的肅穆、沉重,還有那令人深思的力量·······】(蔣和森《林黛玉論》)
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紅顏命薄,悲情絕唱)
寶玉得知黛玉去世的消息,放聲大哭,昏倒床上,便入陰司,要尋找黛玉,被一石擊中心口,醒來卻是一夢。隨之,病勢一天好似一天,但癡心難解,決意要去為黛玉哭靈。來到瀟湘館內,“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從前何等親密,今日死別,怎不更加傷感。”又聽紫鵑講黛玉死前復病、燒帕、焚稿和一些話語后,哭得氣噎喉乾,賈母逼著才勉強回房。
寶玉身體尚未完全恢復,賈母與薛姨媽商議,選一個吉日,讓他們圓房。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流淚】(永忠)
從古至今不知多少讀者讀了這三回,傷心悲痛,淚水灑在《紅樓夢》書頁上。作者“一把辛酸淚”盡在其中。故事之所以感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 情節動人,寶黛愛情已是眾人所知的事情,卻被賈母、鳳姐等人活生生的摧毀,黛玉之死,凄慘至極,不堪卒讀。二是故事極為細膩又纏綿,一邊是陰謀策劃,怎樣過禮,怎樣掉包,怎樣忽悠寶玉,怎樣安慰寶釵,大事小事無不細寫;一邊是癡情絕望,聞消息迷本性,焚稿斷癡情、黛玉、紫鵑之情,筆筆如微。三是語言文字壯美段落尤為突出(參見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如寶玉與黛玉最后相見一節(96回),癡人癡心,不哭而笑,悲痛切心;黛玉焚稿一節(97回),【此情此景,令人慘不忍讀】(馮其庸);紫鵑泄悶氣一節(97回)【此時場景中,唯有紫鵑敢哭、敢恨、敢怒、敢頂、敢罵,紫鵑真黛玉之知心也。】(馮其庸);黛玉之死一節(98回),多少怨恨在心中,無不凄涼冷淡;寶玉哭靈一節(98 回),屋在人亡,哭天喊地,傷心絕望。此外,這三回中語言文字有很多雙關話語,如寶玉對王熙鳳說“我不傻,你纔傻呢”(97 回),黛玉臨死前最后一句話“寶玉,寶玉,你好---”,(98回)語淺意深,令人咀嚼。
以上悲情故事,有很多對后四十回不甚看好的專家學者也不能不承認故事情節的確感人,【是千古血淚之文,是千古不磨之情。此續作中之最動人心魄處,無怪其二百年來傳誦不衰也】(馮其庸《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這個結局寫得十分成功,凄婉絕倫,悲切感人,完成了寶黛愛情悲劇,以至于成為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的最后一個真正的大高潮】(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釵》)。但也有相反的意見,老紅學家俞平伯對這三回頗有微詞,認為【‘賈氏諸人對于黛玉這樣冷酷,文情似非必要。’‘八十回中雖有時寫賈母較喜歡寶釵,但對于黛玉仍十分鐘愛、鄭重,空氣全不和這幾回相似,像高氏所補。’】(《紅樓夢研究》)還有人提出賈母為何棄黛擇釵,認為是續作者違背了原作者意圖而改寫的。從前八十回看賈母對寶玉的親事,表面上是支持寶黛聯姻,但時刻又在打聽適合的對象,如請張道士幫忙選模樣性格好的,后來又看上薛寶琴,但薛已有對象,一直沒有明確的選擇,直到八十回后,王熙鳳提出“一個‘寶玉,’一個‘金鎖’”賈母才表態。由此引來學者一番爭議,其實爭議的焦點實質上是沒有把《紅樓夢》當做一部完整小說來看,加之小說非常含蓄,模糊本意,自然產生各種說法,如果陷進爭議之中,任何悲情的故事也難感動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