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文化底蘊濃厚,寬廣包容,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變革中,創造了許多杰出的經典文化。比如流傳至今的俗語,雖然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但其現實意義頗為深刻,這些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即使橫跨千年滄桑歲月,依然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老話說得好,領悟前賢三兩句,除去身后百千條。接下來要說的三句俗語,皆是老祖宗的經典名言,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華!細細品讀,定會受益良多,人生也將少走許多彎路。
一、燕子不飛苦窮之門。
在我國農村地區,燕子可以說很常見,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燕子由南方飛往北方繁衍生息,這種寓意吉祥的鳥類,還經常在屋檐下搭窩筑巢,不過人們不以為擾,反而喜聞樂見。所以在如此認知下,燕子與人類關系非常融洽,可謂朝夕相伴,和諧之極。此外,燕子同樣是種益鳥,特別喜歡捕食害蟲,因此肩負著保護莊稼的任務,而莊稼在燕子賣力維護下,可以更加茁壯成長,所以長久以來,農村人對燕子喜愛有加。
在古代,人們認知有限,或許出于對燕子的喜歡,往往燕子去誰家筑巢,就意味著這家好事將近,如果燕子每年都到這戶人家,還會被周圍人羨慕不已,同樣說明這戶人家興旺發達,人才輩出。
不過值得注意,燕子筑巢并非隨意而為,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燕子又何嘗不是呢?倘若沒有事宜的屋檐,燕子自然不會去的。再者,古代窮苦人家,房屋大都破破爛爛,連基本需求都無法滿足,更不要說屋檐了。反觀那些富貴人家,沒有太多生活壓力與煩惱,家庭也能和睦相處,并且房子青磚綠瓦,屋檐高大聳立,燕子自然喜歡在此筑巢。所以說,燕子個頭不大,卻非常聰明,為了良好的生活環境,無意中見證了貧富之別,后來久而久之,人們約定成俗,就有“燕子不飛苦窮之門”的說法了。
二、男怕摸頭,女怕摸腰。
從古至今,在世人觀念中,男兒膝下有黃金,人生天地間,自當頂天立地,即便低頭彎腰,只能上拜天地,下拜父母。所以,頭部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讓人隨意觸摸,否則很容易遭到輕視,同時這也有損尊嚴。
不過,在封建社會,古人向來有帶冠帽的傳統,而不同的帽子也彰顯著各自的社會地位。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們歷來對此深意無疑,意指頭頂象征神明的地方,如果隨意觸摸,就相當于對神的褻瀆。
而對于女性而言,在外面言行舉止自當注意形象,如果為人太過輕佻,難免被人說三道四。加之古代封建思想濃厚,尤其在“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下,女性不可以隨意與男性接觸,倘若被人觸摸腰部,就是不自重的表現。即便在思想開放的今天,這些輕浮行為仍需多加注意。
三、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眾所周知,我國飲酒文化歷史悠久,尤其經過上千年來的歲月演變,逐漸形成了如今特有的酒桌文化,古往今來,一直非常盛行于世。當下,不論生活在城里還是農村,這種現象依然屢見不鮮,當然了,既然是風俗習慣,難免存在著諸多忌諱,比如兒童不上桌,喝酒不喝單數,長輩要座上位,敬酒酒杯不能超過對方等等。
然而,世俗中有些忌諱難以理解,比如“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俗語,就是指父親與兒子不可同桌而坐,表面看似強調輩分之別,其實背后另有深意。
首先,父親作為長輩,本身就具有權威性,倘若酒后失禮,對孩子影響非常不好。
而叔侄關系非常親近,本來就是一脈同源的親人,不過雖為至親,但仍需遵循長幼之別。如果叔侄酒桌對飲,醉酒后難免胡言亂語,酒后失德,不論古今,這種事情都是生活大忌。再者,萬一事情被外人知曉,叔侄肯定尷尬萬分,也會有損家族形象。
話說至此,這三句老祖宗的至理名言,大家覺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