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縱觀中國歷史,論及屠殺功臣,恐怕沒有比朱元璋更狠辣的了。據史料記載:明朝開國三十四功臣,除了被殺、賜死或死因成謎外,只有沐英、郭英、耿炳文、湯和得以善終。關于朱元璋晚年大殺功臣,后人評價褒貶不一,最主要還是太子朱標早亡,而皇孫朱允炆年幼,朱元璋為維護國家穩定,不得已痛下殺手。
可有一個人比朱元璋還有狠辣,他一天之內竟然殺掉了70員大將,但后世卻對這位皇帝評價甚高,他就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后周世宗柴榮。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提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我們在肯定趙匡胤的同時,柴榮的貢獻是絕對不能忽視的,趙匡胤是站在柴榮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獲得空前的成功。趙匡胤僅用二十年就完成了統一,并對工商業、文人等實行各種優待政策,這都跟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重大關系,可以說,沒有柴榮,就沒有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柴榮即位時,正值中國最動蕩、最黑暗的時期,短短五十年間,中原大地皇朝更迭不斷,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外有強敵虎視眈眈。柴榮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間疾苦,立下宏愿,希望能 “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然而,柴榮剛剛登基,北漢趁后周政局動蕩,勾結契丹南犯,柴榮毅然御駕親征。柴榮率領大軍北進,雙方在高平打了一場遭遇戰。當時柴榮兵分兩路,李重進、白重贊將左,樊愛能、何徽將右,向訓、史彥超居中軍,張永德以禁兵衛蹕。大戰一觸即發,眼見敵方來勢洶洶,樊愛能、何輝等將領為保命,不戰而退。情況危急,柴榮殺入了重圍,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戰后,開始拿樊愛能、何輝等70名將領問罪,臨陣而逃,論軍法當斬。然而,柴榮還是不忍心將這70人全部斬首,這時大將張永德提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茍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
于是,柴榮當即決定殺掉這70位將領,以正軍紀,這看似殘暴,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后來,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開始積極整軍備武,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張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揮使。通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柴榮麾下擁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強大軍隊。
只可惜,柴榮英年早逝,盡管在位僅僅六年,其文治武功卻為后世廣為傳頌,至今無人指責。宋神宗趙頊評價柴榮時曾說:“世宗誠創業造功英主也,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