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聽到太監王承恩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后,崇禎皇帝幡然醒悟,命人收葬魏忠賢遺骸,此是為何?
魏忠賢
魏忠賢,明末有名的大太監,大奸臣,今天看來,宦官專權,能有什么功績可言,能讓大明兩代帝王對他如此看重,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當時歷史情況。
我們都知道明熹宗朱由校是大明朝出了名的木匠皇帝,同時也延續了他老爺子萬歷皇帝不愛上朝的習慣。朱由校15歲繼位,因生母去世早,十分依賴乳娘客氏了,封為奉圣夫人,掌控后宮一切。魏忠賢搭上了客氏這條線扶搖直上,出任司禮秉筆太監,由于皇帝年幼貪玩,沉溺木具,基本不管國事,因此魏忠賢與客氏狼狽為奸,一時權傾朝野,自封“九千九百歲”,當時有種說法叫“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明熹宗并不是不知道魏忠賢只手遮天,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打壓與排擠東林黨人,但他更知道魏忠賢忠心耿耿。魏忠賢是皇帝的心腹,也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意辦事,一心忠于皇上,他賞罰分明,顧全大局,知人善任曾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受讒的熊廷弼,推薦一批能臣直臣,大力推行工商稅政策,使明朝國庫逐步充盈,軍費充足,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些成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后,不由分說就把魏忠賢給辦了,相煎何急?
首先,崇禎皇帝剛上臺,羽翼尚未豐滿,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樹立皇威浩蕩,借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其次,崇禎皇帝年輕氣盛,登基前極度憎惡魏忠賢殘害忠良、禍國殃民的斑斑劣跡,真可謂“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恨不得殺之而后快,根本不給魏忠賢解釋的機會。
最后,崇禎皇帝根本就不了解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受東林黨人慫恿挑撥,還沒弄清楚當時君臣之間的主要矛盾和亡國禍根就在這些文人士大夫們身上。殺了魏忠賢,就等于自斷臂膀,斷了自己的財路和制衡的力量。
東林黨人
其實在明朝,官員的俸祿都很低,而東林黨人大部分是江南的士大夫,而當時的江南是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以前有魏忠賢高壓管制,這些官員不敢腐敗,而工商業戶都必須乖乖納稅。現在好了,魏忠賢一倒,東林黨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逼著崇禎停止收工商稅,官員也變著法腐敗起來。朝廷國庫沒了錢,只能向百姓伸手,又趕上天災肆虐,最后生靈涂炭、民怨沸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
最后,內有李自成大軍兵鋒直指北京城,外有滿清鐵騎虎視眈眈,崇禎皇帝還不想動用自己私庫里的2000萬兩白銀,而是要求大臣們捐錢。此言一出,舉朝嘩然,王公貴族和大臣們一個個痛哭流涕訴說自己為官清廉,無銀可捐,家家還上演“砸鍋賣鐵”的好戲,最后,崇禎皇帝僅得到了二十萬兩白銀。可笑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竟從這些大臣家中搜獲白銀多達七千多萬兩,崇禎皇帝號召捐款救國的錢不足百分之一。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而唯一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只有太監王承恩。朱由檢大罵:“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此時此景,崇禎皇帝也終于頓悟天啟皇帝臨終前的遺言:“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自古聰明,莫過于帝王,失去制衡,任由一方獨大,必將禍患無窮,有時那些所謂禍國殃民的真小人遠勝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江湖如此,江山亦如此!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