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貼窗花,通常只要在過年之前貼好就行,并沒有固定的日子,但今年卻流傳著一條特殊的規則:「今年年前二十八貼春聯掛紅燈。因為二十九是絕日,三十立春,所以必須二十八日完成,二十九、三十不能貼春聯。」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在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抒發美好的愿望,以待來年順遂。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紙代替桃木張貼春聯的習俗。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同樣有吉祥、避邪之意,因此春聯也是用紅紙書寫的。
春聯的真正普及始于明朝,且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朱元璋酷愛對聯,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命「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大年初一,他微服出巡,看見滿街的春聯十分高興,卻見一戶閹豬的人家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當即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送給了這戶人家。
春聯在哪一天貼,沒有太過明確的規定。按照神話傳說來看,臘月二十五到除夕都可以,臘月二十五玉皇大帝巡視人間之后,神仙們全部到了天上,聽候玉帝對來年的安排,人間沒有神了,哪一天貼都行。但今年的除夕和立春是同一天,那么臘月二十九這一天便是絕日,所以有人說必須要在臘月二十八完成貼春聯這件事。
立春,眾所周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的的前一天叫做「絕日」,在我國農歷歷法上一年會有四個絕日,分別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按陰陽五行學說,立春后木旺而水則絕;立夏后火旺則木就絕;立秋后金旺則火就絕;立冬后水旺則金就絕。所以把「四立」的前一天就稱為「絕日」。
通俗一點說,絕日是我國農歷歷法上對節氣交替的一種描述,絕日的出現是在提醒大家一個節氣即將結束,新的節氣即將到來。這是一種正常的季節交替,和貼春聯沒有任何關聯。與絕日相對的是「離日」,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前的一天,也是對節氣變換的一種稱呼。
在古代,絕日、離日確實是有禁忌的,一般忌出軍、忌遠行等大事。因為古人認為,季節變化時天氣莫測,還是擇日再做打算的好。而如我們今日所見,天氣驟變會伴隨著臺風、寒潮、高溫、暴雨等情況出現,對人和動物都是有很大影響,古人選擇在這八天不出門確有道理,但若是在家門口貼個春聯,想來應是無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