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軍史上,長征堪稱開天辟地的偉大征程,其歷史意義怎么說都不為過。
其實,我軍除了那次最著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還有過兩次長征,而且,這三次長征,開國少將賀振新全部參加過。
賀振新1916年生于江西永新縣,著名的“三灣改編”就發生在這里,因此,賀振新從小就到了革命熏陶,當上了兒童團團長、少年先鋒隊隊長,并于14歲正式參加了紅軍。
到1934年第一次長征時,賀振新還只有18歲,在紅六軍17師當通訊員。
長征后不久,17師便在貴州的甘溪與國民黨軍打了一場惡仗,遭受了很大損失,賀振新也在戰斗中負傷,掉離了大部隊。幸好,賀振新在路上遇到了幾個被打散的戰士,跟著大家一起,重新找到了隊伍。
本來,營里還以為他犧牲了,見他安然無恙地回來了,都感覺是個奇跡,賀振新也從通訊員被提拔為副排長。
1936年9月,賀振新隨著紅六軍團到達了甘肅岷縣,完成了這次偉大的長征。由于賀振新一直是帶病堅持行軍打仗,到達哈達鋪后一病不起,昏睡了四天四夜才醒過來。
賀振新的第二次長征,是在抗日戰爭期間。
長征結束后,賀振新被安排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來又被派到了華北前線。有一次,在跟日軍的戰斗中,賀振新帶頭沖鋒,不幸被鬼子的子彈擊中,肩胛骨被打穿,子彈嵌入了脊椎,生命危在旦夕。
但賀振新福大命大,本來送到野戰救護所時已經不行了,但正好白求恩大夫趕了過來,親自給他做了手術,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賀振新硬是挺了過來。
1944年,中央決定以359旅主力為基礎,組成“南下支隊”,由王震、王首道率領,向南方敵占區輸送干部,在廣東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
賀振新被任命為第一大隊政治部主任,帶領部隊南下。部隊從延安出發,向東渡過黃河,然后往南又跨越了長江,最后到達廣東,前后共走了329天,先后經過了河南、湖北、湖南等7個省78個縣,行程將近16000里。
一路上,部隊不但要跟前來堵截的日本鬼子作戰,還要跟不停挑事的國民黨反動派作戰,真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其艱難程度絲毫不亞于紅軍那次長征。
賀振新為了鼓舞士氣,一路上不停地給戰士們做思想工作,想方設法動員群眾支前,最困難時,還把自己的馬殺掉了,給戰士們當食物。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后,賀振新又隨部隊北返,回到延安,又是一輪生死長征。
當1946年9月回到延安時,部隊人數已由出發時的5000多人,銳減到不足1500人,賀振新所帶的部隊,更是只剩下不足90人。
賀振新的第三次長征,發生在建國前夕。
1949年9月,陶峙岳將軍率部起義,新疆和平解放,中央決定派第一兵團的二軍和六軍進新疆。
賀振新時任第二軍第5師副政委,帶領部隊從甘肅酒泉出發,和戰士們一起徒步行軍,穿越了茫茫戈壁灘,走過了冰雪覆蓋的達坡城,最嚴酷的一個夜晚,賀振新的帳篷被風拔起,飛沙走石打在臉上,疼痛難忍,一些戰士甚至被風吹得都站不住。賀振新緊急下令,10人一組,緊緊抱在一起,總算熬到了天亮。
這次行軍,行程1000多公里,雖然不算長,但惡劣的天氣卻比上面兩次長征更加折磨人,不過,即使氣候再惡劣,賀振新的部隊也沒有一個人掉隊。
當然,長期的勞累,也讓賀振新的身體受到了摧殘,最終于1966年12月12日病逝,年僅50歲。
歷史客棧作者: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