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畫像
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詩仙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敬亭山位于宣州(今天安徽省宣城市),宣州自古以來就是文采風(fēng)流之地,李白的偶像謝靈運、謝眺都在這里做過太守,所以李白非喜歡這個地方,一生曾七游宣城,留下了大量詩作。
《獨坐敬亭山》的創(chuàng)作時間經(jīng)詹锳推測是天寶十二年(753年),是李白第一次來宣城之時,這種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在學(xué)術(shù)界成為主流。近年來,也有學(xué)者考證后認為是“安史之亂”后的上元二年(761年),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時所作。
宣城
李白753年第一次到宣城是應(yīng)他的堂弟——宣城長史李昭多次邀約而來,十年前的長安之行,雖然對于李白的仕途是失敗的,卻讓他的文采風(fēng)流進一步廣播天下,成為大唐文壇的傳奇。李白的到來,引爆了宣城文壇,宇文太守、李昭、崔侍御等人率眾粉絲盛情款待,天天組團胡吃海喝,游山玩水。李白在詩中寫道:“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時游敬亭山,閑聽松風(fēng)眠”、“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歌舞共謳吟,歡笑相拜賀”……真是嗨皮的不行。在這種狀態(tài)下,李白是不太可能有機會“獨坐敬亭山”的,也就不太可能有那么濃重的孤獨感。
此外,我們可以從詩中的“相看兩不厭”得到一個結(jié)論,既然已經(jīng)達到了互相看不厭的程度,肯定是看了又看,看了很多次,所以這首詩應(yīng)該是多次登臨敬亭山后所做。
敬亭山
“安史之亂”中,李白糊里糊涂的就卷進了永王李璘謀反案中,被逮捕入獄,一時之間,天下群情洶洶,皆曰該殺。昔日的朋友大多冷眼旁觀,妻子宗氏四處奔走,求告無門,幸得宋若思、崔渙營救,才免于一死,被流放夜郎,后遇大赦,得以返回中原。761年,李白最后一次來到宣城。此時的李白,已經(jīng)六十歲了,又老又窮,背著亂臣賊子的名聲,人人避之不及,再也沒有美女作伴,粉絲如雨的盛況了,再也沒有“謫仙人”的蓋世風(fēng)采了。
李白步履蹣跚、氣喘吁吁地爬上敬亭山,孤零零的坐著,觸景傷情,悲從中來……
眾鳥高飛盡
所以,《獨坐敬亭山》創(chuàng)作于761年,應(yīng)該是比較合理的推斷。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考證完畢,下面山楓與諸君一同進入解讀時刻。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山上的鳥兒高飛遠去,天上那最后的一片白云悠然飄走。這兩句詩沒有明寫詩人的孤獨,卻寫盡了孤獨。李白此時肯定是無人做伴,不然就一起喝酒了,他只能無聊的抬頭看了看天。一看之下,太心塞了!小鳥們高高的飛起,轉(zhuǎn)眼間就沒影了,甚至連天上那僅有的一朵云彩也慢慢悠悠飄走了,好像連鳥和云都厭棄自己了,何況人乎?這下是真安靜了,也真干凈了,只能獨自一人坐著發(fā)呆了。這真是深入骨髓的孤單寂寞??!如果要給這個場景配上音樂,請播放“沒有你陪伴,我真的好孤單”。
孤云獨去閑
“孤云獨去閑”一句,應(yīng)該是從東晉陶淵明《詠貧士詩》中的“孤云獨無依”點化而來,改動了兩個字,意境更進一層?!伴e”字不但準確的寫出云彩飄走的速度之慢,也寫出詩人之“閑”,暗示他也獨坐許久,許久了。此時的李白,宛如一個被全世界遺棄的孩子。他的身邊還剩下誰呢?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焙臀覂蓛上嗤ゲ幌鄥挼?,只有眼前的敬亭山了。這是一個倒裝句。鳥飛云散之后,也只留下敬亭山這一座空山了。李白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他凝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似乎也在靜靜的看著他。人與山之間,此時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的情感互動。最后兩句仍然沒有寫孤獨,但依然在進一步的寫孤獨。
相看兩不厭
當代著名詩人卞之琳的斷章中寫道“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崩罱∥嵩u論說“寓有無限的悲哀”。卞之琳先生所寫的,終究還算是人與人的對視,而李白卻只能和敬亭山相互對視,甚至看得含情脈脈,都“相看兩不厭”了。李白越是寫山有情,越是襯托出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白首老人,歷盡繁華之后,獨自坐在敬亭山上,孤獨象潮水一樣將他包圍。
敬亭山風(fēng)光
這樣的李白,讓人心疼。
敬請關(guān)注“山楓說文化與歷史”,本人必定投桃報李,及時回關(guān)。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區(qū)提出意見,與作者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