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學生來到老教授家里聚會,高談闊論不亦樂乎。教授靜靜地聽了后,提出要做個測試,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砍哪一棵?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大家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
老教授微笑著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大家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老教授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大家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都中空了,更沒有用!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大家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導致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松,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當你們踏上社會之后,當許多事擺在眼前,你們便只顧著去做那些事,往往于各種變數中淡忘了初衷,所以也就常常會做些沒有意義的事。
一得——一個人,只有在心中先有了目標,先有了目的,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所迷惑,才不會偏離正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