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學形式之一,代表了宋代最高的文學成就,與唐詩爭奇斗艷,并稱“雙絕”,千百年來,深受世人喜愛,宋代涌現出來的蘇軾、歐陽修、李清照、秦觀、辛棄疾、柳永等都是家喻戶曉的著名詞人。今天,我們通過歐陽修的一首《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來感受一下歐陽修詞的魅力,全詞如下: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暮春時節的西湖美麗依舊,群芳已逝,落紅遍野。湖面上零星殘紅,隨碧波飄蕩、遠去。岸邊的細柳下紅色的花瓣散發著芬芳,趁著嫩綠的楊柳,分外醒目。東風一來,柳絮紛飛,像溫柔的細雨灑落大地。風輕柔,揚起柳枝無數,揚起殘紅萬點,而后,輕輕落下。
仲春的笙歌早已散盡,人跡罕至,這才發覺了暮春的空寂。但是,我享受這份安靜,于是信步歸來。剛步入院子,春雨便驟然而至,待見燕子自細雨中歸來,我緩緩地放下簾幕。
這是詞人描寫西湖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首。“群芳過后西湖好”,開篇點明時節、地點,表達贊嘆之情,也表現出了詞人與眾不同的審美觀念,同時,奠定了全詞寧靜美好的感情基調,簡單的白描,語言平實,但情真意切。
“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詳寫群芳過后的西湖之美。那種美,自然、深刻。通過勾勒出一幅清淡的暮春圖,給人以美的享受。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下闋開始由實寫轉入虛寫,笙歌屬于初春、仲春時節,見過了草長鶯飛,見過了鶯穿柳帶,見過了燕子南來,見過了群芳爭艷,此時目睹笙歌散盡,表達了對初春的憐惜。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運用倒裝手法,燕子先南來,而后垂簾。在內容上,表面上看是描寫詞人歸家后的室內之景,細雨雙燕,在結尾處,詞人恢復了平淡、悠閑的感覺,同時,表達出了詞人對自身的感嘆,人生有起有落,終究是“道是無晴卻有晴”。
方回評價說:“此詞工于雕琢,琢靜境,靜怡人心。”;唐圭璋說:“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通篇于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并可想象而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