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新靠“草根”
---第三講漢樂府:激烈直露,奇異絢麗(上)
第三,漢樂府民歌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情感,運用了奇異而絢麗的語言。
先秦時代的《詩經》代表了中原文化“溫柔敦厚”的基本特色,戰國時代的《楚辭》代表了荊楚文化“潑辣大膽”的基本特色。而兩漢時的樂府民歌,由于受到《詩經》和《楚辭》的雙重熏陶,所以兼有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的基本特色。兩漢樂府詩歌無論是表現戰爭,表現愛情,乃至表現鄉愁等方面,都能表現出大膽釋放情感、運用絢麗語言這一特點。其敘事詩是這樣,抒情詩也是如此。
漢樂府民歌對于敘寫愛情和婚姻題材的作品占有較大比重,這些詩篇,無論是出自民間或出自下層文人之手,詩作在表達婚戀中的愛與恨時都顯得如此的大膽潑辣,毫不掩飾。漢樂府《鼓吹曲辭.饒歌》中《有所思》和《上邪》兩首,聞一多、莊述祖兩先生都認為《上邪》是《有所思》的下文,應合為一篇。余冠英先生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說“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狶!
秋風肅肅晨風飔,
東方須臾高知之。
[注釋]
01、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個人。02、何用:何以,用什么。03、問遺(wèi):“問”、“遺”二字同義,作“贈與”解,是漢代習用語。04、玳瑁:玳瑁是一種龜類動物,其甲殼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裝飾品。05、簪:古人用以連接發髻和冠的首飾,簪身橫穿髻上,兩端露出冠外,下綴白珠。06、紹繚:猶“繚繞”,纏繞。07、拉雜:堆集。08、雞鳴狗吠:猶言“驚動雞狗”。古詩中常以“雞鳴狗吠”借指男女幽會。09、妃(bēi)呼豨(xū xī):妃,訓為“悲”,呼豨,訓為“歔欷”。10、肅肅:颼颼,風聲。11、晨風飔(sī):“飔”,風涼。早晨的風涼爽。12、高:“皓”的假借字,意思是“白”。“東方須臾高知之”兼有二意,一是東方日出,天色大亮;二是有無他心,清清楚楚。
[賞析]
本詩采用第一人稱,表現一位女子在遭到愛情波折前后的復雜情緒。開頭五句敘寫她對遠方的情郎心懷真摯熱烈的相思愛戀:她所思念的情郎,遠在大海的南邊。相去萬里,用什么信物贈與情郎方能堅其心而表己意呢?她經過一番精心考究,終于選擇了“雙珠玳瑁簪”,這在當時可謂是精美絕倫的佩飾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猶未足,于是再用美玉把簪子裝飾起來,使它更加美觀。從她對禮品非同尋常的、不厭其煩的層層裝飾上,就可看出她那內心積淀的愛慕、相思之濃度和分量。這五句寫物寄情,以少總多,表達了言簡意豐,情調纏綿悱惻。
可惜天有不測風云,晴光滟斂的愛河頓生驚濤駭浪。“聞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寫出了這場風波及其嚴重后果:她聽說情郎已傾心他人,這真如晴天霹靂!驟然間,愛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窩燃起了憤怒的烈火。她于是將那凝聚著一腔癡情的精美信物,憤然地,始而折斷(拉雜),再而砸碎(摧),三而燒毀,摧毀燒掉后仍不能泄其憤,消其怒,最后又迎風揚掉其灰燼。詩中的“拉、摧、燒、揚”這一連串動作,如快刀斬亂麻,干脆利落,何等憤激!“從今以后,勿復相思!”一刀兩斷,又何等決絕!非如此,不足以狀其“望之深,怨之切。”(見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語)
“相思與君絕”以下六句,寫其由激怒漸趨冷靜之后,欲斷不能的種種矛盾和彷徨的復雜心態。“相思”句較上文“勿復相思”之果斷決絕,口氣已似強弩之末。“與君絕”只一時憤激之念,此句實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嘆惋,大有“剪不斷,理還亂”之意蘊。循此緒端,自然就會生出“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的回憶和憂慮。“雞鳴狗吠”四字,敘寫這位女子回憶往昔與情郎幽會往來,不免風吹草動,兄嫂備悉隱情,今若二人斷絕,居家將何以見人?對兄嫂又如何解釋?幽會時的柔情蜜意和縷縷情思,自然使她依依難舍!“妃呼豨”,正是她瞻前顧后,心亂如麻的處境中情不自禁地所發出的一聲長嘆!詩中的“高”,其音、義皆同“皓”,意指東方發白,天將欲曉,只待須臾間定會知道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結構上,本詩以“雙珠玳瑁簪”這一愛情信物為線索,通過“贈”與“毀”及毀后三個階段,表現出女主人公的愛與恨、決絕與不忍的感情波折。中間又以“摧燒之”“相思與君絕”兩個頂真句,作為愛憎感情遞增與遞減的關紐。再以“妃呼豨”的長嘆,聯綴貫通昔與今、疑與斷的意脈,從而構成了描寫女子熱戀、失戀、眷戀的“心理三部曲”。本詩層次清晰而又錯綜,感情跌宕而有韻致,通過典型的行動細節描寫和景物的比興烘托來刻畫人物的細微心曲,都是十分成功的。
《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本詩中的“上”:指天。“上邪”:猶言“天啊”,指天為誓。“相知”:相親。“命”:令,使。
這首情歌是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在藝術上很見匠心。本詩主人公呼天為誓,直率地表示了“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愿望之后,轉而從“與君絕”的角度落墨,這是比平鋪更有情味的。主人公設想了三組奇特的自然變異作為“與君絕”的條件:“山無陵,江水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顛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這些設想一件比一件荒謬,一件比一件離奇,根本不可能發生。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愛情強調得無以復加,以至于把“與君絕”的可能從根本上排除了。
《上邪》采用雜言體,從二言到六言,錯落相間,顯得活潑奔放。本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呼天為誓,直抒胸臆,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執著堅定。想象豐富,構思奇特;前三句指天發誓,用的是直筆,后六句則用曲筆,深情奇想,確實是“短章之神品”。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上山采蘼蕪》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釋]
01、蘼蕪(mí wú):一種香草,葉子風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02、姝:好。03、手爪:指紡織等技巧。04、閣:旁門,小門。05、縑(jiān)、素:都是絹。素色潔白,縑色帶黃,素貴縑賤。06、一匹:長四丈,寬二尺二寸。
[賞析]
《上山采蘼蕪》是首棄婦之詞,最早見于徐陵輯錄《玉臺新詠》卷一。本篇敘寫這個棄婦和故夫偶爾重逢時的一番簡短對話,可以明顯看出故夫和棄婦久別后再會的互傾衷腸中所流露出的內心痛苦。
《上山采蘼蕪》這首描寫棄婦的哀怨的樂府詩,中國文學史教材中通常定性為一首對喜新厭舊的“故夫”提出責難和進行控訴的詩。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編寫的《中國文學史》上說:詩中女主人公的不幸“僅僅由于男子的喜新厭舊罷了。”游國恩等人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也說:故人“因無辜被棄,對喜新怨舊的‘故夫’提出了責難。”等等。
但是,當我們悉心咀嚼、反復吟詠后,就對名家的這個結論產生了懷疑。我的懷疑主要有二:
其一,夫妻早已離異,為何見面時妻子會“長跪問故夫”?
其二,她的丈夫另娶新婦,為什么說“新人不如故”呢?
《上山采蘼蕪》這首通過人物對話的形式來表現思想內容的敘事短詩,詩中出現了故夫、故人(棄婦)和新人三個人物。新人雖然沒有出場,但從故夫和故人的對話里可以明顯地看出,故夫和故人(棄婦)久別后再會時互傾衷腸,流露出一種難于言表的內心痛苦。
教材認為:詩中的故夫是造成故人(棄婦)痛苦的主要根源。我以為:故人(棄婦)的被棄,主要責任不在于故夫,更不在于新人,而在于“當權者”的強制手段。詩中出現的三人,即故夫、故人(棄婦)和新人三個人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未完待續]
解碼的關鍵:古人認為育齡婦女長期佩戴香草蘼蕪,利于懷孕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