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布衣/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寫的名作。
詞里,辛棄疾理直氣壯地質問朝廷:想起四十三年前,我曾經率領一萬多戰士南歸朝廷,越過了烽火漫天的揚州邊地。想想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啊,佛貍祠下,如今是一片神鴉社鼓,眼睜睜地看著金兵在這里駐扎。可是,有誰這個時候來問問我:您像廉頗將軍一樣老了吧?飯量是否還能與當年相比?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可能幼時身體不太好,家人祈盼他健康而取的名、字。)號稼軒,(表達自己對農業的喜愛和重視,自起的號。)濟南人。歷史上對辛棄疾的評價基本上是:民族英雄,愛國志士,南宋最偉大的詞人。
辛棄疾是南宋高宗紹興十年出生的,出生的時候,北宋已經滅亡,讓國人羞恥的靖康之變已經過去十多年,宋朝的半壁江山已經落入金國之手,辛棄疾正是出生在淪陷區的宋室遺民。他爺爺辛贊曾經任北宋的開封知府,和著名的包青天一個級別,也像包公一樣是個清廉之官。父親早逝,他是在爺爺的懷抱里長大的。幼年曾經參加過金國的科舉考試,14歲中鄉薦,21歲中進士,但從小受爺爺的教育,始終覺得自己是宋室遺民,不愿做金國的官。他覺得自己血液里流的是宋朝的血,他要為宋朝報仇雪恥。他發誓要為收復失地貢獻力量,只是等待機會。
機會終于來了。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征失敗,在瓜州被部下殺了。金兵隊伍里人心惶惶,有不少人向北跑了。淪陷區的百姓起來反抗,準備把金兵趕出去。山東那邊有個叫耿京的漢子召集10多萬人,成立義勇軍,打出復國的旗號,把金兵的東平府給占了,自封太平軍節度使。這一年,辛棄疾21歲。他也召集組織了義勇軍2000多人,辛棄疾帶著他的200多人義勇軍前來投奔耿京,耿京一看,這個進士難得,一個文人,能有這種度量,難得。重用。給辛棄疾封了個軍中書記官,主要職責是為耿京出謀劃策。
隨辛棄疾一起投歸耿京的還有一個叫義端的和尚,被敵人收買,盜走了耿京的“節度使”大印,逃出軍營。人是辛棄疾領來的,印是從辛棄疾這里偷走的,辛棄疾脫不了干系。辛棄疾告訴耿京:“給我三天時間,我提義端首級見您。”果然,辛棄疾勇闖敵營,生擒義端,不理會義端的苦苦哀求,斬其首級回營。從此,耿京更信任辛棄疾了。
辛棄疾又給耿京建議說,我們要想光復國土,不能僅靠一時興起的熱情,熱情一旦消退怎么辦?所以,我們應該從長計議,主動和宋朝廷方面取得聯系,爭取他們的支持。耿京采納了他的建議,1162年,宋高宗從臨安過來,要到建康(今日南京)慰問義勇軍,耿京就派辛棄疾以使臣的身份去謁見高宗。高宗當場就封耿京為太平軍調度使知東平府兼節制京東河北路忠義軍馬,辛棄疾為掌書記,并且派出官員隨辛棄疾回山東復命。
不料,當辛棄疾風塵仆仆地來到山東海州時,聽消息說,耿京部下有一個奸細名叫張安國的,刺殺了耿京,為了自己的富貴夢,投降了金人。辛棄疾剛剛建立的根據地丟失了。這事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會崩潰,但辛棄疾不會,他證實了耿京被殺的消息后,帶領幾十名義勇軍,直接沖進金營,張安國正在和金人喝酒請功,還沒反映過來,就被辛棄疾給抓住了。辛棄疾沒有把張安國當場殺死,而是帶著一萬多人馬,把這個家伙連夜押送到建康,高宗很欣賞辛棄疾的勇敢行為,馬上下詔把張安國暫首了。高宗讓辛棄疾做了江陰僉判。
辛棄疾和他所帶回來的這一萬多人,吃盡苦頭,經歷千山萬水,都是懷著報國之心為靖康之恥的人報仇雪恨的人,但是,宋高宗對他們不放心,很不放心,不讓他們進入軍隊。當官的只能當文官,當兵的只能作難民處理,而且要把分散開來。他們希望北伐中原,但朝廷不理會。到了宋孝宗,剛上任的時候還有點想著恢復河山,至少還有這種想法,但可惜,在高宗和秦檜的壓制下,壯志難酬,有苦難言,最后郁悶死了。此后個皇帝,一個不如一下,連恢復的夢也不做了。
辛棄疾到南宋做官時24歲,去世的時候是48歲,在這44年當中,他有20多年是被免官,被放逐回家養老,但他只要被起用,就要干事。無論到哪里,他想的做的都是備戰、反攻、收復失地。這從他用血淚寫成的詞里可以看出來。比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是辛棄疾在建康做通判時,寫的詞。他說自己是“江南游子”,他說我是山東人,江南不是我的家,一日不收復失地,我便一日不能回到故鄉,那只能做“江南游子”。我空有殺敵的本領,但找不到用途。“把吳鉤看了”,吳鉤就是指他的寶刀寶劍,我身上佩帶著這樣的寶刀寶劍,那又怎么樣?“闌干拍遍”,都沒有理會。沒有人懂我。再有成就的男人,無人懂也是很痛苦的。我今天登上建康的賞心亭,遙遠遠方,隔著江可以望到江北我的家鄉。西晉的張季鷹,本來是江南人,卻來到洛陽做官,他一直懷念小時候喜歡吃的鱸魚,太好吃了,為了不委屈自己的胃口,干脆辭職回江南故鄉了。真羨慕張季鷹啊,他還有江南這樣的故鄉可以回去,可是我呢,我的故鄉在金人手里。我不想家嗎?可我哪里有家啊?回不去了。在江南暫時安家?可是,“求田問舍”這樣的事,怕應羞見,大丈夫不為也。但如今沒有辦法啊,只好留在南方“求田問舍”,可恥啊。歲月不饒人,24歲來到江南做官,一次次地挫折面前,如今都老了,“憂愁風雨”,人尚如此,樹何以堪。如今這把年紀,事功上毫無建樹,有個美人安撫一下也好,可是,我有嗎?沒有。我辛棄疾竟然找不到一個為我擦淚的美人!
再比如,辛棄疾的另一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填這首詞的時候,是1205年,那時候辛棄疾66歲。他在家閑居了近20年,突然又被皇帝趙擴下詔重新起用為鎮江知府,并和一大臣共同商量抗金大計,這位66歲的老人老淚縱橫,跪謝皇恩,然后揮筆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希望效仿孫權“坐斷東南戰未休”,將軍雖然年歲高,但抗金、收復失地的熱情絲毫沒有減,能夠為國效力死而無憾。
這就是辛棄疾,一生的意志就是收復失地。
在湖南當官的時候,他甚至組織了“飛虎隊”,建飛虎營。這些都是要花錢的,據《宋史》等記載,建飛虎軍這一項上的開支,光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就達四十二萬貫。有人密告朝廷說他花錢太多,皇帝給他下幾道了金牌,嚴厲警告:必須馬上停止訓練。在那個時代,金牌是非常嚴重的,岳飛就是被12道金牌害死的。可這個辛棄疾竟然把皇帝的金牌藏起來,直到把飛虎營建好才給皇上匯報說,金牌收到的時候,飛虎營已建好。辛棄疾在官場不知道吃了多少回大虧,可他就是學不會狡猾,只要手中有權,他就干事,為收復失地做準備,任職期間,他總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為收復失地作準備,這樣干事當然要花錢,就難免擾民,甚至殘酷,人家一告他,又被罷官。有一次,被罷官后,有10年左右的時間在家閑居,皇帝都把這個人給忘記了。
南宋出了不少比較有特色的詞人,比如辛棄疾、吳文英、姜夔、王沂孫等,但是和北宋相比,南宋也像它的國力一樣,越來越脆弱,缺乏像蘇東坡這樣重量級的大詞人,惟有辛棄疾是個例外。
也就是說,因為有了辛棄疾,南宋詞才無法被學界忽視。
學界一般把北宋的蘇軾和辛棄疾并列,合稱為“蘇辛詞”,因為從粗輪廓上來說,蘇軾和辛棄疾都屬于所謂的與婉約派對立的豪放派。什么是豪放?它不過是后人為了方面起見,在評價詞體的時候使用的一個專用術語罷了。因為詞評家們一看到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看到氣勢恢弘的詞句,就覺得這太豪放了,于是就給了這類詞人一頂大帽子:豪放派。其實,人都有兩面性,詞人也不例外。“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這里的“於”讀wu,“於菟”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老虎。這是魯迅的兩句詩,魯迅在說什么,他說你知道嗎,老虎可以興風狂嘯驕傲地成為森林之王,可它還有非常慈愛的一面。他說,項羽是什么人?西楚霸王啊。“力拔山兮氣蓋世”,何等豪邁,能說他不是純爺們?可是他在垓下被困、走投無路的時候,也很寶寶很女人似地問她最愛的美人虞姬說“虞兮虞兮奈若何”。人的感情也是復雜,有可能得意的時候豪放,失意的時候婉約。有的時候粗野,有的時候溫柔。《九歌》的整體調子充滿了美人香草對不對?可《九歌》里面也有“嚴殺盡兮棄原野”這樣悲壯得近乎殘忍的句子。
詞,不過是詞人個性化表達自己感情的一種體裁。經過隋唐五代的發展,到了宋朝達到鼎盛時期。按照周篤文先生的在《豪放詞典評》(遼寧教育社)中的說法(大意),東坡以前,柳永的新聲詞幾遍天下,別說在宋朝國內,縱然在國外,比如在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李清照批評柳詞流行不假,但格調不高。但東坡不這么看。他認真學習之后,自創了一種風格。正式秉持著豪邁向上的美學理念,東坡長筆寫壯懷,在婉約詞風統治下的吟壇,打拼出一片豪放詞的朗朗田地。元好問說,“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坡以來山谷、晁無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流連光景,清壯頓挫,能起人秒思。”(《遺山先生文集》)東坡開創的豪放詞風,經過百年探索,到南宋辛棄疾獲得巨大成功。
這位率部南歸的愛國英雄,空有滿腹經綸,擎天只手,卻受到主和派的排擠,生平抱負百不一施。只好將“平戎萬里”的壯志與“看試手補天裂”的宏愿,化作滿腔忠憤一一表現于詞中。他的這些精光萬丈的詞章,蕩滌靡靡暮氣,振奮國族英魂,起到了振聾發聵、氣壯山河的作用。劉克莊在《辛嫁軒集序》中稱:“公所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蒼生以來所無。”甚至連力主廢詩的胡適在其《詞選》中也稱道:“(辛棄疾)是詞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氣縱橫,見解超脫,情感秾摯。無論長調或小令,都是他人格的涌現。”
自蘇辛大放異彩,豪放詞便成了詞壇上最積極、富有生氣、表現性與創新性的流派。它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在傳統的詞學界,通常把婉約派看成正宗,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就被稱為婉約派詞的“一代詞宗”,代表作就是那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之類,而豪放派充其量是別調而已。
這種分法當然是非常粗線條的,好像一提蘇軾就得“大江東去”、一提辛棄疾就是“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其實蘇軾也有“千里共蟬娟”的纏綿,辛棄疾也有“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式的兒女情長。
如果單純豪放、忠君愛國,沒有半點纏綿,那也就不那么可愛了,太硬了,誰喜歡呢?再說,詞之所以出現,本來就是就是在酒桌上照著曲子填上詞,供歌伎酒伎傳唱用來助興的,所以,詞一定有非常溫婉的一面,王國維不是說嗎,詞的特質是以“要眇宜修”為美的。屈原愛國吧,他多具備憂患意識啊,他太追求高潔了,但現實中屢受排擠,得不到重用,他寫楚詞表白心志,告訴人們我的理想和意志是什么樣子的,他說“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屈原說“余獨好修”,我獨喜歡美好的修飾,不好的地方我都要“修”的,直至完美無缺的境界。只要是美好的,無論是愛情還是品質,我都要頑強地去修,為此他可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是善良的,只要是能讓我良心和靈魂安靜的,我都不放棄追求,別人議論我什么無所謂,說我半腦也好傻也好,不會影響我什么,只會讓我更加意志堅定,讓我朝著善的和美的目標更加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還不是“死而后已”,是“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屈原的“高潔好修”的真誠流露。
到了辛棄疾呢,豪放只是他的外表,沒錯,從表面上看,他的詞不婉約,或者說婉約得不夠典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大好江山還在,但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些詞句,除了表明自己想收復失地的美好愿望之外,也很豪放地表明自己的志向,想成為孫仲謀那樣的英雄,表現了他的意志和理想,和杜甫一樣,辛棄疾同樣是用生命在寫詞。他這個人是一根筋,認準了事情,一輩子都不會放棄,這又像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辛棄疾一輩子都在想如何收復失地,所以他永遠在做備戰、準備反攻的事。這個人的胸懷很大,很能干事,但總是遭遇罷免的厄運。”求田問舍“這樣的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買房置業這樣的事,辛棄疾是很看不起的,他認為那很可恥,覺得不夠男人。在辛棄疾看來,人生再也沒有比收復失地更值得去做的事了,那才是丈夫事業,否則,”求田問舍“,則和女人無異。
但是,建功立業也需要天時地利的,需要運氣的,不是每個男人都可以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屢次碰壁、遭遇無數次挫折之后,辛棄疾也逐漸地認命了,開始關心起“求田問舍”這樣的“丟人”事。在江南開始蓋房子,他說如果有一天我終老江湖了,不能為皇帝效力了,不能為收復失地出力了,回家當一個平民百姓,我“也應憂國愿年豐”,也應該為國分憂希望年年豐收,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給自己起別號叫“稼軒”,為什么呀?因為他在江南“求田問舍”蓋上房子之后,從窗口往外面一看,一片綠油油的莊稼,長勢那么好,就發了個稼軒愿:“也應憂國愿年豐”。
看來,辛稼軒這個名字頗有寓意,就連“辛”字他都做過解釋的,我們來看看他的《永遇樂》:
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比著兒曹,累累卻有,金印光垂組。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但贏得,靴紋縐面,記余戲語。
這首詞作于辛棄疾退居瓢泉期間,是一首送行詞,送別誰呢?送別的是親弟弟辛茂嘉調官桂林。
他對弟弟說,在我們辛家,“辛”字這個姓氏的含義就是:艱辛,也攙雜著悲辛的滋味,做了辛家的人,你就很難逃脫辛酸辛苦命,當然還有辛辣脾氣。
中國的男人在傳統上都有個通病,拼命表現,實現理想,一旦碰壁,回頭想想,算了,事功既然沒有建樹了,不如找個紅顏知己相伴,辛棄疾這樣的豪氣男子也不例外,他曾經寫詞這樣感嘆說:“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者,使也。使何人來替我找個紅顏知己呢?真可憐啊,我連個紅顏知己都找不到。沒有紅顏知己,誰來拿著紅色的手巾、用她翠袖里的嫩手來為我擦干英雄淚呢?
都說美人配英雄,可我辛棄疾竟然找不到一個為我擦淚的美人!可悲可嘆。想起這點,真是后悔。辛棄疾亦非總是英雄,也要七情六欲的一面,也有遠離萬丈紅塵、羨慕世間兒女之情的夢想。
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
由于辛棄疾的詞影響太大,而且寫得有氣魄,讀起來有力量,所以很多人起名字的時候,都比較喜歡到辛棄疾的詞里面找。比如,著名的百度公司,“百度”這個名字就來自辛棄疾的一句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談治學、說做學問,引用宋詞中的名句,說過一番很著名的話,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來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明末有個女子很不得了,她叫柳如是。自從她給自己起個這個名字之后,很少有人還記得她的本名“楊愛”了。
“柳如是”這個名字的典故出自辛棄疾的一首詞《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如是”的名字就出自這句。這里的“嫵媚”是青山的,不是女人的。因為這首辛詞整體上說是很男人、很狂士的,總之,是狂狷的,這從最后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可以看得出來。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一種豪邁,楊愛從中取名,叫柳如是,正是表明自己要忘記從前的經歷,如今自己要堅強起來,要走不同于平常女人的路,雖是巾幗,但也不讓須眉。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楊愛因為見到一句佛語“如是我聞”,從而頓悟,給自己取了“如是”這個名字。但這種說法有多少可信呢,難說。她連自己的本性“楊”都不要了,到底是為什么呢?也許只有她自己知道吧。
斷腸片片飛紅
讓我們來看一首辛棄疾的詞《祝英臺近》: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
鬢邊覷,試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數。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辛棄疾的詞最喜歡用典故,開頭就是個幾個典故。寶釵分的意思是分釵,古代男女離別時分釵留別,即把釵分作兩下,各執一半。以此表明盼望團圓的那一天。白居易《長恨歌》里說:“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杜牧《送人》里說:“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桃葉渡”,其位置在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據《隋書·五行志》載,桃葉渡曾為晉·王獻之與其愛妾作別的地方,從此以后,一說桃葉渡,就指與戀人分別的地方。“南浦”,也是典故,楚辭·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成了送美女離別的地方。江淹《別賦》里也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就在桃葉渡,這個千古傷心離別的地方,我和郎君折釵相贈,分釵留別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遠處的江岸上,煙柳迷朦,充滿感傷。和他分別之后,凄苦悵惘的相思就時刻折磨著我。悲莫悲兮生別離。和聽分別之后,從此,我最怕登上高樓,因為十天中九天有風雨,片片花瓣在風雨中飄零,都沒有人管,還有誰去勸黃鶯的哀啼聲能不停下來呢?
鬢邊覷花,我對著鏡子把鬢邊剛插的鮮花摘下來細細看,接著用花瓣算了一卦,看他什么時候能回來,才把才花簪在頭上,取下來又重數了一遍。幃帳里燈昏黃暗淡下來,我在夢中哭泣,自言自語:春天,真怨恨你,憂愁是你帶來的,如今你要去哪兒?你為什么不解我懷人盼歸之情,為什么還不將愁都帶走呢?
這是首描寫閨怨的詞,很難想象出自豪放派大詞人辛棄疾的筆下,他一改慣常的“激揚奮厲”,寫得如此女人、如此哀怨、清秀婉麗,像一朵嬌艷欲滴的嫵媚的小花,令人賞玩不忍離去。原來,鐵骨也有柔腸。難怪劉克莊在《辛稼軒集序》中說,辛氏“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其秾艷綿密,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詞壇大家俞平伯說,這首《祝英臺近》與《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一類詞的本意接近,是同一情調,同一抒情手法。張炎《在詞源》這樣評價:“辛稼軒《祝英臺近》……皆景中帶情而存騷雅”。沈謙在《填詞雜說》中評道:“稼軒詞以激揚奮厲為工,至‘寶釵分,桃葉渡’一曲,昵狎溫柔,魂消意盡,才人伎倆,真不可測。”
黃蓼園在《蓼園詞選》中堅定地說,此詞“必有所托”。那么,辛棄疾“所托”為何呢?我想結合辛棄疾一生的經歷和追求,他的所托應該就是借女人對心上人的相思來表達自己對自己的家鄉的思念,如今自己的家鄉已經被金國占領,所以,辛棄疾總在夢想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收復失地,還我河山。
“斷腸片片飛紅,哽咽夢中語。”辛棄疾是男兒有夢心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