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鬼看盤
五體投地,磕長頭,朝圣,藏族的人民懷著自然的敬畏經歷著一段漫長艱辛的旅程,敬畏高山,敬畏湖泊,敬畏天地,敬畏神靈,敬畏萬物……他們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即使是物質生活上并不富裕,甚至說簡單貧困的生活也無所謂,很少關注世界的瞬息萬變,他們需要一種精神上的寄托,需要一種靈魂上的安息,需要一種儀式感很強的行為,來讓自己的心靈平靜,甚至救贖自己的靈魂。只有這樣,生命中一些特別瞬間才不會被錯過,一些美好向往才不會被泯滅,才讓他們的內心告別孤獨和無助,他們的這種敬畏就是虔誠的信仰!
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叩拜,祈禱,只為心中與生俱來、堅不可摧的信仰;望著莊嚴雄偉的布達拉宮,望著神圣的大昭寺,望著神圣的岡仁波齊的時候,他們的心會變得安靜下來,心里沒有一丁點的雜念,什么也不會想。
我們很多人一談信仰,就想起迷信,想起祭祖,想起佛教,就想起六道輪回、因果報應,在腦海中,佛教是祈福求安,導人向善的。這也沒有錯,信仰自由,任何正教其教義,信仰者在嚴格的律己修行之后,常常會顯得寧靜祥和,即使他們的部分行為看起來有些不合常理、不近人情,無欲無求,比如色達五明佛學院的修行,大悲寺的苦行,藏傳佛教的朝圣磕長頭,一些真正修行人與社會融為一體,但是佛教信仰者的向善,并不僅僅是因為懼怕“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祈福與悵悔,輪回與因果也絕不應成為束縛心靈的僵死教條。
信仰者因為心有所仰心有所托,但他們并不是自虐狂,不會在世俗的束縛之外再去追求另外一種裹腳布,他們需要的是智慧,是心靈的修行和自我感悟。無論打坐,苦行,朝拜,還是持咒,真正修行人修煉的都是自己的心,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而絕非僅僅是形式上的修行,例如燒紙燒香拜佛拜神之類。
當我們的智慧沒有開啟或者沒有因緣的時候,我們以歷代賢圣的言行為道德標準,約束自己欲望和行為,遠離煩惱煎熬痛苦,借助最初的這種約束來一天天遠離和凈化欲望對心靈的污染,一天天加強自我對心靈的控制力,對行為的自制力,直到我們的經歷身體和心靈的修行,智慧開啟,真心展露出它最純凈的光芒,照亮我們的內心,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也讓我們看清世界的真相,徹悟生命的本真,明白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唯一永恒的是虛無,而變化才是一切事物的本質。
信仰就是讓我們不去強迫自己,去刻意地擁有一些我們無法擁有的東西,因為世間煩惱皆由心而生,無論擁有與否,唯一的結果都是改變————不但擁有或無法擁有的東西一定會改變,例如人終究會變老變丑,錢財身外之物,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名利過眼煙云,而且連我們對擁有或無法擁有的事物的那種欲望也會發生改變,例如,很多以前的美好記憶,以后的躊躇滿志,感嘆所謂物是人非,人走茶涼,今非昔比。得失取舍本無常態,以不變應萬變——我們無法讓任何一種狀態恒常化,這狀態包括建立在外物上的許多情緒,也包括寄托了我們各種情緒依附的事物。
人生無常的不僅僅是我們依賴外物產生的一些正面情緒——如喜悅、快樂、幸福、安寧等等,也包括我們的憂愁,失落、痛苦、孤單等壞心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再來看世界上的五光十色和樂而忘返地追逐這五光十色的我們,就會覺出其中的無知和無畏。
明白這個道理之后,也就明白了信仰之力量所在,機緣選擇無論哪種信仰哪種形式,都是讓自己的內心強大,直到有一天心解脈開,才會真正的發現,生活和生命都遠比你想象的更加簡單,朝聞道夕死可矣,解脫也并不是一件只能發生在死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