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華
在眾多唐代詩人中,要說哪個詩人最為憂國憂民,應該當屬杜甫了吧?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因為杜甫與李白又是好朋友,兩人的詩作同樣受詩人喜愛,后世又稱他倆為“李杜”。
不過相比李白的幸運和灑脫,杜甫就顯得有些生不逢時了。杜甫雖自幼聰明好學,但他卻趕上好時候。杜甫年少時曾胸懷大志,想要一展宏圖,卻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fā),毀了他的一生。在戰(zhàn)爭動蕩的這些年中,杜甫一直在逃難的路上奔波。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日漸衰老,心中的豪情壯志也漸漸地熄了火。但這位老人卻一直心系祖國安危,惦念天下蒼生的疾苦,一首首悲情的唐詩在杜甫筆下生出,讓后人不免心疼這位老人。
今天小田給大家?guī)淼木褪瞧洹氨椤痹娮髦泻苤囊皇自姡浅5哪捴巳丝冢谶@首短短56字的唐詩中,杜甫將他那憂國憂民的愁苦寫得是淋漓盡致,令讀者為之心疼不已!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杜甫的這首知名唐詩吧!
全文如下: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寫作背景:“安史之亂”爆發(fā)不久后,公元955年,太子李亨上位,世稱唐肅宗。李亨自己做了皇上,將父親唐玄宗提前給退休了,杜甫知道這個消息后,便投奔了唐肅宗。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最后杜甫偷偷溜了出來。
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于是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這首詩的大意為:國家已經(jīng)支離破碎,只有這山河依舊還在;雖然春天來了,此時的長安城卻人煙稀少,城里的草木尤為得茂密。感于戰(zhàn)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nèi)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連簪子都插不上了。
從這首詩的大意我們基本了解了七八,我們分段詳細解讀一下這首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之之亂的爆發(fā),連年的戰(zhàn)事,使得到處都是一片破敗不堪的情景,雖然此時正值盎然的春季,但卻看不見游人,長安城內(nèi)外的草木長得很茂密,這足以反映出人煙稀少了。長安城是各朝代的首都,與往日繁華的熱鬧對比,這“草木深”更是將杜甫眼前所見的凄涼之景寫得入木三分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此時正值春季,花兒競相開放,鳥兒歡快啼叫,應該是一片祥和的盎然春景才對。可杜甫卻詠出了這兩句傷感的詩句,其目的很明確,詩人通過這巨大落差,形成鮮明對比,就是要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憂傷之情。
杜甫身處殘破的長安城,曾經(jīng)錦繡的大半江山已經(jīng)淪陷。如今戰(zhàn)事不斷,民不聊生,到處皆是殘敗之象,面對此景他杜甫能不傷心嗎?就算百花開得再鮮艷,鳥兒鳴叫得再清脆悅耳,也無法轉(zhuǎn)移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情懷,相反這更加重了他對國事?lián)鷳n和對佳家人的深深思念!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戰(zhàn)火已經(jīng)少了近半年了,卻還沒有平息。顛肺流離中的杜甫已經(jīng)好久都沒有收到家書了,他不知道他的妻兒如今是否康健,是不是遭遇了不測,他非常渴望家書的到來,但卻一直沒有收到。所以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里,萬金也買不到一封期待已久的家書啊!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戰(zhàn)火不滅,家書難至,國愁家憂才杜甫內(nèi)心翻騰著。而此時杜甫又見到曾經(jīng)繁華如錦的長安城卻是一片殘破之象,他杜甫能不愁嗎?所以青絲變成白發(fā),再加上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杜甫早早就衰老了,頭發(fā)不僅白了,也更稀疏了,最后連發(fā)簪也插不住了。
這就是杜甫,唐代憂國憂民的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在這首詩中,杜甫雖然自己身處疾苦之中,卻不忘惦念國事,不忘天下蒼生之苦,短短40個字將這位偉大詩人憂國憂民的愁苦寫得淋漓盡致!
杜甫,確實值得世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