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歌是杜甫寫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后。在這年六月,安史叛軍攻破潼關,唐肅宗在寧夏的武陵即位,杜甫離開在鄜州的家北上,在途中被安史叛軍抓住,送到已經淪陷的長安。當時的大唐帝國風雨飄搖,一片混亂。憂國憂民的杜甫,困居長安,心急如焚,憂國思家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這首《月夜》。全詩如下: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憐”即愛。“未解”即尚不懂得。“憶”即思念、懷想。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這一聯承上而來,有妻子寫道兒女。其中“遙”指自己離家很遠。“憐”用得很妙,這表明了詩人在遙遠的長安對妻兒的思念,借用了兒女來表現。但詩人不直接說出,反而說“未解憶長安”。這里。同樣采用的是視角挪移的方法。同時,也暗示著即使妻子寂寞孤獨,但身邊卻有天真幼稚可愛的兒女;雖然兒女不懂得父母的心思,成天無憂無慮,但總是陪伴在妻子的身邊。詩人借此反襯出自己遠在長安更加孤苦伶仃。這樣,詩人的情感表現得更加深沉,也更加辛酸。
頸聯“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一聯承上一轉,回到寫妻子。“云鬟”即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飾,如云一樣烏黑成團。這一聯的意思是說,晚上的霧氣發出香味,妻子的云鬟已被霧氣沾濕,而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顯得寒涼。詩句中的“濕”字,不但表明了霧氣的濃重,而且也表明了已經是深夜了。李白在《玉階怨》中也表現出這樣的意思:“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一個“寒”字寫出夜已深而人還在望月思人的情景。這一聯在對妻子的描寫中很富有想象性和情感性。詩人杜甫寫作此詩時,已經有四十來歲,妻子也有三十多歲了,可以說,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已是半老徐娘了,但在詩人的筆下卻是非常之美。“香霧云鬟”是從嗅覺和視覺來描寫的,從頭發中發出的香氣是霧氣也有了清香;“清輝玉臂”是從視角來描寫的,手臂如同玉石一樣光滑潔白。詩人用了表現美好的詞語來描寫,雖然有些夸張,但突出了妻子的美麗。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詩人對妻子藝術化的表現,是詩人心目中的妻子,更是遠在他鄉身處危難中的詩人對妻子愛的真情表現。
總而言之,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在于詩人運用了視角挪移的方法,來表現妻子對自己無盡的牽掛和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視角挪移,就本詩來說,就是不直接寫自己對妻兒的思念,而是從對方作手,視角發生了變化。從審美的角度來說,這種方法極富表現力,所表現出的情感也更為深沉和真摯,更易于引起讀者的想象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