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至17日,一輛大巴30余人,一路南下踏破初春,帶著對徽派人文風情的向往開啟了皖南之行。
下午5點多,石潭村一處狹小的地盤,終于讓旋轉了近千公里的車輪停了下來;一頓晚餐幾道農家菜尤其那盤原滋原味原色的臘肉,也讓人們一路疲勞的身軀輕松了大半。
午夜,春雨降臨,農家園擺放的鍋碗瓢盆,發出有節拍的悅耳之聲,滴答、滴答,如同時鐘,一直迎來飛鳥花語。
早晨,雨依然下著,幾輛小面包,相繼消失在云霧疊嶂的崎嶇山路中。十幾分鐘七八公里之后,隨著師傅的手剎駐車,我們便開啟了石潭風景之游。
雨漸停,霧漸起,人們穿梭在下太(實為土+太一字無法打出)觀景臺和山路之間,環視于云海與山澗村野之中。山巒疊嶂,有高有低;涓涓河流,彎彎曲曲;喬灌滿山,郁郁蔥蔥;山坡橫嶺一片片油菜花,形成的無規則“軍綠方陣”;還有那一個個不知名若隱若現的白墻黑瓦村莊,構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畫卷。
環繞山道,繼續前行,左側山崖上不時有花瓣落下,右側路邊的樹木伸向半空,不時有當地載人小面包和私家自駕車穿過,偶爾發出急剎車的聲音。不一會兒,看到一片老舊村落,小心步入,空無一人,大多也沒了房門,歲月的痕跡已將白墻流黃,這就是所說的“無人村”,原村名叫湖山村,據說是為規避地質災害外遷他地。
再往前走,爬上一個山梁,前后視野開闊,可盡情飽嘗遠近高低各不同風光;陽面的油菜花、桃花、杏花將梯田裝扮成紅黃白。來自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和驢友紛紛駐足,等待霧來霧去留下“廬山面紗”景色。
再往前一公里,就是我們返回會師的地點——北山。這里堪稱山上“小鎮”,有幾個農家食宿小院,旺季生意很是紅火。一位同行老兄還專門拜訪了其中一家,因為去年他曾經下榻于此,故地重游,倍感親切。
上午兩三個小時,圍著山頭觀景道路環形旅行結束后,再次乘小面包車原路返回,在等待午餐間隙,快速游覽了石潭村十八條老街的幾條。
山上觀景點附近有不少村子,石潭村之所以成為景區游客集散中心,按照山上一位開“茶館”老人的說法:“這個爭不來,人家石潭村老輩上就厲害”。其實,他說的“厲害”,應該是出了吳家幾代名人,其中三十年代的清華大學教務長吳景超和吳承禧兄弟都出自石潭;村里那兩處具有400多年歷史,敢與故宮“無釘”結構媲美的敘倫堂、武氏祠堂,足以說明石潭村的歷史地位;交通相對優越,則是古石潭興榮,而今又興起旅游的根本原因。
世外又一村,石潭不虛行。
春天到了,油菜花開了,石潭村并不寬敞的街道兩側,“幌子”飄飄,招牌醒目,特別是掛在門窗旁的一條條大豬腿“臘肉”,似乎都在期待著四面八方游客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