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漢代的才女,也許很多人會想到寫下“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但其實漢代還有一位頂級才女,
她便是漢成帝的妃子,才貌雙全,以辭賦見長的班婕妤。
她被打入冷宮后,寫下一首《團扇歌》,千年來打動無數人。
《團扇歌》/《怨歌行》
西漢·班婕妤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大圖模式 所以說班婕妤也算是出生名門,后來的班超、班固、班昭三兄妹也得尊稱她一聲“祖姑母”。
根據歷史記載,班婕妤自小聰慧,熟讀詩書,才華過人,遠近聞名,再加上她容顏秀麗,所以在她長大后,便被漢成帝選入后宮。
一開始班婕妤也只是少使,后來得到漢成帝寵愛,便被封為“婕妤”。
當時漢成帝有多寵愛班婕妤呢?
大圖模式 傳聞他為了能夠時時刻刻和班婕妤在一起,便特意命人打造大一點的攆車,以便同游。
這在后宮女子看來是何等大的榮耀,可班婕妤卻義正言辭地拒絕了漢成帝。
在她看來伴隨在圣賢明君身側的應該是賢臣良將,只有像桀、紂那樣的昏君才會和妃子同坐。
如果她和漢成帝同坐,那豈不是陷漢成帝于不義?
漢成帝聽了班婕妤的一番解釋,深以為然,從此更加寵愛她。
而當時漢成帝的母親,王太后聽說后,對班婕妤也是贊不絕口,“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皇帝寵愛,太后也贊不絕口,可以說班婕妤在宮中算是如魚得水。
大圖模式 可是這一切在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入宮后,便化為烏有。
漢成帝被趙氏姐妹迷得神魂顛倒,將后宮弄得是烏煙瘴氣。
當時的皇后許氏看不慣趙氏姐妹的跋扈,便在宮中行巫蠱之術。
事情敗露后,許皇后被廢,而趙氏姐妹也趁機陷害班婕妤。
班婕妤為自己辯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
漢成帝聽了后,想起往日的恩愛,起了憐惜之心,賜她黃金百斤。
經此一事后,班婕妤的心也冷了,她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太后。
青燈壁寒,霜重瓦冷,即使退居長信宮是她自己的選擇,但她的心中對于漢成帝未必沒有怨恨,所以便有了這首《團扇歌》。
大圖模式 詩歌可分為兩部分,前六句為第一層,后四句為第二層。
第一層從團扇的外觀寫起。
這把團扇的材質有多精美呢?
它是由織布機上新裁剪下來的齊地出產的精美絲絹,像霜雪一樣皎潔無暇。
原本紈和素就是指精美的細絹,而這細絹還是來自盛產絲絹的齊地,它的精妙絕倫可見一斑。
接著的三四句詩人又寫到了它的制作工藝:將這絲絹縫制成印著合歡圖案的團扇,那渾圓的形狀,潔白的色彩,宛如天上的明月,光彩照人。
大圖模式 這四句看似寫團扇,其實何嘗不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呢?
團扇的本質之美,暗合她出生名門,才貌雙全,品德高潔。
而“明月”也象征著她對“月圓人團圓”的期盼,而這也是很多后宮女子的期盼。
五六句詩人又接著寫到團扇的用途。
古人的衣袍一向寬大,所以可以將團扇置于袖中,天氣炎熱的時候,便取出來,輕輕一搖,涼風頓生,使人爽快。
此時令人涼快的團扇,就像后宮的解語花,為皇帝排憂解煩。
可是即使團扇再受主人喜愛,說白也不過是玩物,后宮的女子也是如此,長伴君側又如何?不過是供皇帝娛樂的玩物罷了。
大圖模式 所以才有第二層的“棄捐”。
詩歌的最后四句寫的就是團扇被拋棄的悲慘命運。
西風起,秋節至,涼風吹走了夏日的炎熱,也帶走了主人對團扇的寵愛。
那團扇轉眼就被主人扔進了竹箱里,絲毫不念往日的恩情。
團扇的“棄捐”正應了班婕妤的“失寵”。
“秋節至”說的不僅是節令,更是代表著韶華的逝去,就像《長歌行》中的“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而“涼飆”便是指后來寵冠后宮的趙氏姐妹,“篋笥”就是班婕妤幽居的深宮。
后宮向來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班婕妤的命運不過是眾多失寵女子的一個縮影罷了。
大圖模式 在這首詩中,她以“團扇”自喻,將女子失寵后的幽怨寫到了極致,引起了千古共鳴。
而自班婕妤后,“團扇”、“秋扇”也漸漸成閨怨、秋思的代名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裴回”、“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但她又有著封建女子難以擺脫的局限性,對于漢成帝的冷落,她是怨恨又無奈的。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