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節禮儀規矩
一、傳統禮俗
2、揖禮
作揖
作揖沒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間,活在臺灣,活在全世界的華人族群中,而且還活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如過年過節,典禮慶賀,我們時不時拱手作揖。
史書記載
盛行于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
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有時則又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示出狂徒酈生對劉邦這位無賴皇帝心里不是很服氣。
揖禮行禮手態: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尾指四指并攏,左掌撫托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內,左右拇指相扣,兩手合抱,拱手為禮。此禮節文官武將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
女子揖禮有所不同,與男子相比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后又出現女子萬福禮,雙手握拳交疊右手上左手下放在小腹中線,目視下微屈膝,口稱“某某萬福”。
“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相見。
周揖禮可分為天揖、 時揖、 土揖三種,所謂高揖、長揖是作禮時的高度和時間,而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禮中,王見諸侯的揖禮,周禮注疏·卷三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揖門右。特揖,一一揖之。旅,眾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門右,皆北面東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屬,發在其位。群士位東面,王西南鄉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復位。
1、天揖(上揖:揖禮手位于高者,標準揖禮):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
身體肅立,雙手抱圓,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約6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2、時揖(中揖:揖禮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漢服或便裝均可。
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禮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長輩或上司還禮。
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4、古代軍禮,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禮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多為將士、江湖人士所用。
到了漢代以后。漸有高座,凳椅先后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運用于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后來,又增也。’(蕭統編《文選》卷十)統謂婦女拜,見舉首下手,而不跪拜。至其原因,《朱熹》注云:‘古者,婦女首飾盛多,如副笄六珈之類伏于地上。’其實不然,肅拜與肅不同,肅如揖,立而行禮,不跪拜,肅拜如稽首頓首,跪坐而行禮。前注蓋誤,以肅為肅拜也。段玉裁釋拜云:‘肅與肅拜,當為二,《左傳》之肅,不言拜,則肅而不拜,未嘗跪也。’《禮記·曲禮》曰:‘為其夔拜。”陸德明《經典釋文》曰:“夔,子臥反又例嫁反,詐也,挫也……盧本作蹲。’按渭甲胄在身,不能折腰,欲拜則如則如蹲踞然,故不拜。段玉裁按《公羊傳》注:作為其如蹲,此皆言不便于跪,故肅以為禮,肅,蓋如后世長揖……肅拜者,跪而舉首下手也。揖者,立而舉頭推手也,肅者,立而低頭下手,如今人之揖也。跪而舉頭下手為肅拜,下手如拱,并未分散。
詳見“九拜”詞條
叉手揖禮
叉手禮是唐、宋、金遼、金、元時期的一種行禮方式,又名交手禮。
圖為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畫。
圖為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畫細節
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畫,上繪一名正在行叉手禮的侍者;發現于洛陽的宋墓壁畫,畫中也有一位正在行叉手禮的侍者。仔細觀察兩人雙手的姿勢,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之間是有差別的,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
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圖為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畫)。
宋代的叉手禮,也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
洛陽的宋墓壁畫
洛陽的宋墓壁畫細節
可見同一種禮儀在不同時期是略有不同的。
到了南宋,叉手禮的姿勢又發生了細微的變化。南宋人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對當時的叉手禮行法做了詳細描述:兩手交握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
由史書記載和出土實物資料顯示,叉手禮這種行禮方式,出現于唐末,流行于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的。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
據此,我們就容易理解柳宗元的“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的詩句了。因為參與的改革遭到失敗,柳宗元被趕出京城,貶到永州,做了永州司馬。在唐代晚期,司馬是個品級很低而又沒有實權的閑官,所以,官職低下的柳宗元不論走到哪兒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禮。
宋代的叉手禮,也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可見同一種禮儀在不同時期是略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