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漢高祖劉邦,正史野史都有聊不完的事。劉邦是個性格復雜的人,史學家們在分析他的人物性格時一般不會“一刀切”定論。
他既是豁達大度的無賴江湖子弟,也是知人善用,愛護將士的領導人才。有人甚至說他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虛偽狡詐,假仁假意。
自古君王便不是個可以用普通人思維去定義的人,權力就是他的話語權。
劉邦是個重感情的人,他稱帝后沒有忘記自己的兄弟和家人。以前那些默默無聞、貧困潦倒的親戚在劉邦的賞賜下一下子變成了人上人。
劉邦給家里的近親遠親以及外戚都封了侯爵位,一大家族的人對他感激涕零。
劉邦少時很受大哥劉伯的照顧和疼愛,不過劉伯還沒等到劉邦稱帝就去世了。
按理來說大哥去世了,那他大哥在世的兒子劉信一樣能得到巨大的賞賜和榮耀,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劉邦就是不給自己的這個侄子任何賞賜。
外人不解,可劉邦的大嫂心知肚明,因為劉邦在還是小混混的時候曾被嫂子羞辱過。
劉邦年少時總是帶著一群朋友到家中大吃大喝,整日不干正事,而且經常闖禍讓劉伯去處理,這些行為讓大嫂頗為不滿。
在大哥劉伯去世后,劉邦依舊我行我素,呼朋喚友地混日子。
有一日,劉邦又帶著幾個朋友去大嫂家蹭飯,大嫂心里很不爽。
故意用鍋勺使勁挖著鍋底發出響聲,讓劉邦的朋友們認為家中沒有飯可以給他們吃了。
等朋友走后,劉邦去了廚房,發現不是沒有米飯了,而是大嫂嫌棄他和他朋友,不想給他們吃,所以才故意做出這丟人的舉動。
劉邦十分氣憤,從此就對嫂子懷恨在心,當了皇帝之后也不忘此事。
劉邦的父親心疼大兒子一家,經常在劉邦耳邊念叨,希望他能夠也給劉信封侯。
老父親在戰亂中受了許多苦,曾經被項羽抓去做人質差點就命喪黃泉了。老父親的勸說多少對他來說還是有用的。
看到父親那樣執著地為劉信爭取候位,他也不忍讓父親難過,于是勉為其難地封了個“羹頡候”給劉信。
羹頡候意思就是沒有飯了,雖然也是個候位,卻是個其極諷刺的封號。
他想自己曾經被嫂子羞辱,那他就給她的兒子一個奇葩封號,讓他被世人嘲笑,也算是報復了嫂子當初的羞辱。
雖然劉信得到了侯位,可當人們一提起“羹頡候”這個封號就忍不住譏笑。
點擊此處,看不為人知的精彩,你懂的
這樣沒有自尊的富貴實在是令人痛苦,說是賞賜其實是想讓大嫂永遠記住這個恥辱。
從此事看來,劉邦無論是作為一個君王還是一個長輩,他對劉信的所做之事都顯得他的心胸過于狹窄了,帝王之心果真是說不清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