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是李白,“詩圣”是杜甫,“詩魔”是白居易,“詩佛”是王維……教科書一般是這樣規定唐朝的幾位著名詩人的。
唐朝的詩歌發達,眾所周知。給詩人起一個雅號,也確實有助于記憶他們詩歌藝術的特點。
但是,這些雅號是怎么來的,很多人是不一定清楚的,也沒有必要弄清楚,畢竟,考試記住答案就行了,管多了反而浪費精力和時間。
大圖模式 唐朝的事情,要看唐朝的記述。記述唐朝事情的書,最可靠的還是正史,即《舊唐書》和《新唐書》。
根據這兩部歷史書的記載,“詩仙”其實根本不是李白,而是白居易!
《舊唐書》卷166列傳116的《白居易傳》記載:
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
白居易在一封文學理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書信中陳述:了解我的人都認為我是詩仙,不懂我的人卻認為我是詩魔。
這是白居易的自述。
這種自述有沒有權威性呢?
要看這封信的價值。這封信后來有一個題目,叫作《與元九書》,元九,就是著名詩人兼宰相元稹,因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稱為元九。與這么一位在文學上和政治上都極有地位的人寫信,應當說是比較慎重的,不會胡來。
大圖模式 在這封信里,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觀點:“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現實主義文學作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這一點,后世的文學史家、文學家和文學批評家都是承認的。
在此信的一開頭提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是引起了廣大文學創作者的共鳴的。
因此,這封信具有權威性。所以,這封信被《舊唐書》全文照錄,好長啊,3600多字,對于寸土寸金、惜墨如金的史書來說,真是少見。可見,史學家對這封信的珍視。
但是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卻有些大感意外了:對白居易了解的人都叫他“詩仙”,不了解他的人才叫他“詩魔”,難道今天的我們都不了解他?稱他為“詩魔”是極大的誤會?
對這兩個雅號,白居易有自己的解釋:
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當美景,或花時宴罷,或月夜酒酣,一詠一吟,不覺老之將至。雖驂鸞鶴、游蓬瀛者之適,無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可見,白居易對這兩個雅號都是承認的,但他更喜歡“詩仙”這個稱號。
大圖模式 而在這兩部史書里,李白并沒有被稱為“詩仙”!“仙”字倒是有的。
《舊唐書》卷190列傳140(下)文苑《李白傳》:
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
《新唐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
賀知章評論李白是“天上貶謫到人間的仙人”。注意,這兩個評論有一點不一樣:《舊唐書》的記載是賀知章針對李白的形象;《新唐書》的記載是賀知章針對李白的文章。
這兩個評論,并沒有把“詩”和“仙”連起來!
可見,當時,并沒有人把李白稱作“詩仙”,否則,后李白七十幾年出生的白居易怎么敢冒用前人李白的名呢?絕不可能這么傻呀,沒有區分度呀,侵犯知識產權呀!
大圖模式 即使到了宋代,李白也沒有“詩仙”之名,否則,大文學家歐陽修怎么不會把它編入《新唐書》呢?
“詩仙”之名,是怎樣從白居易的身上挪移到李白身上的?
這段公案,不知誰能解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