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細讀,慢慢品味的幾篇短文!
01. 還生命以過程
文/余秋雨
不能設想,古羅馬的角斗場需要重建,龐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吳哥窟需要重建,瑪雅文化遺址需要重建。
這就像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妝。
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
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當然,并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否則地球將會傷痕斑斑。廢墟是古代派住現代的使節,經過歷史的挑剔和篩選。廢墟是祖輩曾經發動過的壯舉,會聚著當時的力量和精粹。廢墟是一個磁場,一極古代,一極現代,心靈的羅盤在這里感應強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廢墟的生命,它很快就會被人們淘汰。
02. 有所敬畏
文/周國平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區分為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宗教徒和俗人。不過,這個區分并非很重要。還有一個比這重要得多的區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個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別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決于個人所隸屬的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個人的特殊經歷,甚至取決于個人的某種神秘體驗,這是勉強不得的。一個沒有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個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間有任何神圣價值,百無禁忌,為所欲為,這樣的人就與禽獸無異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于做人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懲罰,而是不肯喪失基本的人格。不論他對人生怎樣充滿著欲求,他始終明白,一旦人格掃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嚴,那么,一切欲求的滿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徹底失敗。
相反,那種不知敬畏的人是從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說“知恥近乎勇”,那么,這種人因為不知恥便顯出一種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懲罰,他敢于踐踏任何美好的東西,包括愛情、友誼、榮譽,而且內心沒有絲毫不安。這樣的人盡管有再多的艷遇,也沒有能力真正愛一回;結交再多的哥們,也體味不了友誼的純正;獲取再多的名聲,也不知什么是光榮。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拋棄。
03. 上帝只掌握一半
文/羅秋菊
自從你生下來的那一剎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這中間的曲折磨難、順暢歡樂便是你的命運。命運總是與你一同存在,時時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雖然有時它深不可測;不要懼怕它的無常,雖然有時它來去無蹤。
不要因為命運的怪誕而俯首聽命于它,任憑它的擺布。等你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就會發覺,命運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運用你手里所擁有的去獲取上帝所掌握的。
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龐大,你獲得的就越豐碩。在你徹底絕望的時候,別忘了自己擁有一半的命運;在你得意忘形的時候,別忘了上帝手里還有一半的命運。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獲取上帝手中的一半。這就是命運的一生;這就是一生的命運。
04. 心靈的輕松
文/劉湛秋
生命是一個人自己的不可轉讓的專利。
生命的過程,就是時間消費的過程。在時間面前,最偉大的人也無逆轉之力;我們無法買進,也無法售出;我們只有選擇、利用。
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時間,就是最佳地運用時間。由于我這種意識的強烈萌生,我越來越吝嗇地消費我自己。
我試圖選擇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創作輕詩歌。我所說的輕并非純粹的游戲人生和享樂,而是追求心靈的輕松和自由,過自我寬松的日子。而這種感覺會導致行為的選擇更富有人性和瀟灑。一個人自己活得很累,會使你周圍的人和社會也感到很累。如果說,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體,就是因為我能釋放出這種輕松的氣息,使別人和我有緣相聚(無論多么短暫)都能感到快樂。
只有輕松才能使人不虛此生,才能使整個世界變得和諧。以惡是治不了惡的。
對于我們這群黃土地的子孫來說,古老的文明、漫長的歷史已使我們背負夠重的了,復雜的現實和人際關系使我們體驗夠累的了。
我愿意以輕對重,以輕對累。對我自己,無論處于佳境還是不幸,我都能尋找到自我輕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對周圍群體,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能帶給他們所需要的輕松,從而增添或緩解他們生活中的喜悅和痛楚。
當然,這也是我在非常窄小天地里的一個愿望,為社會、世俗所囿的我,深知——追求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時候和某些方面,也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05. 平靜
文/戴爾·卡耐基
我相信,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快樂,并不在于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于我們擁有什么,更不在于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而只在于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在這里,外界的因素與此并無多大的關系。
大約300年前,當彌爾頓雙目失明后,他就發現了這一真理:“思想運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將地獄變為天堂,抑或將天堂變為地獄。”
以拿破侖和海倫·凱勒的生平為例,就可以證明彌爾頓的話是何等的正確:拿破侖擁有了一般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等等,然而他卻對圣海琳娜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過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是個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人,可她卻說:“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我活了50多歲,如果問我在生活中學到了什么的話,那么,我的回答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可以給你帶來平靜。”
06. 一聲鳥或一堵墻
文/林清玄
我們如果有顆安靜的心,即使是默默坐著,也可以感受到時間一步一步從心頭踩過。當時間在流動的時候,使人感覺到自然中美麗的景觀固然能撼動我們的心,但人文里時常被忽略的東西,也一樣能震蕩我們。例如一口在荒煙中被棄置的古井,例如海岸邊已經剝蝕的廢船,例如一個在村落邊緣撿到的神像,例如斷落了的一堵墻。
人,在這個宇宙之間,多么渴望企圖去創造一些什么,有時是為了生活的必須,有時是對生命永恒的追求,有時,只是無意間的創作罷了。
時間以一種無聲的腳步刷洗著人所創造的事物,使它從歡躍的春天,成為凋零的冬天。
這就是無常,無常是時空中一種必然之路,我們不能常住于某種情境、某種愛,乃至,也不能常住于憂傷或落失。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聽鳥的歌唱,每一聲都那么像,而每一聲都不同。一聲鳥,或一堵墻,其實是沒有不同的,我們每天看一堵墻,仿佛相似,其實每天都不一樣,有一天它會斷頹,有一天,它會完全的粉碎。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不可能處處是逆境;人生有巔峰也有谷底,不可能處處是谷底。因為順境或巔峰而趾高氣揚,因為逆境或低谷而垂頭喪氣,都是淺薄的人生。面對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氣,那么你注定永遠是個弱者。
青春的風鈴叩開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動了夢想,青春的音符帶動我奔向希望。青春這個美好的季節,正是我們播種希望的時候,珍惜他愛護他,把握它讓他在我們手中放出奪目的光彩。
摘選自好友微信,版權屬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