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詩詞
每周一至周五晚7:50
長治電視臺都市頻道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只,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注釋譯文
北宋的時候有個叫惠崇的僧人,他擅長寫詩和繪畫,有一年春天他在游覽春江的時候,發現這里的景色非常美麗,當時正是早晨,太陽剛剛升起,于是他畫了一幅畫,并把它命名為“春江晚景”。后來大詩人蘇軾看到了這幅畫,并在這幅畫上題了一首詩《惠崇春江晚景》。
這就叫題畫詩,所謂的題畫詩就是寫在畫上的詩。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的這首詩可以說將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竹外桃花三兩枝,點明早春時光,景色艷麗雅致。
春江水暖鴨先知,點明春天動物活動情景。
蔞蒿滿地蘆芽短,表現春天植物生機勃勃。
正是河豚欲上時,則展開想象中的情景,充滿情趣。
古人有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于寫景詩來說,每一句詩句都堪稱為一幅圖畫。
看:清脆的竹林外,伸出兩三枝鮮艷的桃花;
鴨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戲,最先感受到江水變暖。
初春時節,蔞蒿生出滿地,蘆葦也長出嫩芽;
此時正是河豚想要逆江而上的時候。
這首七絕一句一景,動靜結合,遠近各表,有濃有淡,有主有次。與其說是在寫詩,不如說是在畫畫,蘇軾本身也是個畫家,他其實是用畫畫的思維來寫這首小詩的。從境界而言,這首詩傳遞給讀者的感覺是“活潑的”,一切鮮活的景物之中仁心恰焉,天地蘊焉。
本期嘉賓:淮海小學
老師:孫麗華學生:楊舒瑤
編輯: 李慧芳
監制:史艷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