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自西周起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這種王位和財產的繼承體制,延續了整個封建時代,影響深遠,其核心思想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各朝各代在立儲時都以此為指導思想,可是實際情況中落實得并不完全,畢竟這種制度旨在維護宗法秩序,選出的繼承人未必優秀,利于內部和諧,卻不利于國家的長久發展。
明朝是嫡長子繼承制貫徹最成功的朝代,以嫡長子身份繼位者最多,可是選出來的都是什么樣的帝王?
清朝入關后,因為民族間的觀念差異以及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對嫡長子繼承制不是特別看重,唯有康熙皇帝出于對發妻赫舍里皇后的追思,將剛滿周歲的嫡長子胤礽立為皇太子,寄予眾望,因為立儲太早、康熙又太長壽,胤礽成了眾矢之的,盡管康熙有意偏袒,胤礽還是在爭奪之爭中慘敗,在深宮中幽禁而亡;在這場殘酷的奪嫡之戰中,最后獲勝的是一直站在胤礽身后、不顯山不露水的四弟胤禛。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可謂是歷史上參與皇子最多、骨肉相殘最嚴重的奪位之爭,親身經歷了奪嫡之爭的雍正,深感悲哀,為避免子孫重蹈覆轍,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保證了清朝皇位的穩健傳承。
所謂的秘密立儲制度,就是皇帝生前不再宣立皇太子,而是將立儲的詔書當著群臣的面放入“正大光明”匾后,等皇帝駕崩后,由眾大臣取出,宣讀誰為太子,則誰就是新一任的大清皇帝。
這種制度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因奪嫡而殘害兄弟的場面發生,也避免了很多的社會問題產生。
其實雍正皇帝選擇立弘歷為嗣,本身已經突破了嫡長子繼承制的束縛,雍正當時雖無嫡子,但庶子之中還有年長于弘歷的弘時健在,雍正為何放棄了弘時,選擇弘歷為繼承人呢?
弘歷從小就受到康熙帝的疼愛,雍正帝對弘歷自然是更加關注。那一年,在雍正帝還是親王的時候,他曾經在圓明園組織過一次聚會,在那一次聚會上,他將弘歷介紹給康熙帝。
康熙帝一看到弘歷就難掩喜愛之情,一方面是康熙帝年齡大了,看到了自己的孫子,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了濃厚的親情,另一方面弘歷長相清秀,懂禮貌、有教養,話語間流露出自己的學識,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康熙帝的關注。
當時康熙帝就要了弘歷的生辰八字,經過測算表明,弘歷一生都是多福多壽、富貴吉祥,這讓康熙帝很是欣喜,于是他將弘歷接到了宮中親自教育、撫養。當時這種榮譽只有皇帝的兒子才能夠享有,而對于小小年紀的弘歷而言,這無疑是一份極大的殊榮。
很對野史甚至將雍正帝能夠取得皇位,也歸因于康熙對弘歷的喜愛,這種說法固然不足信,但是弘歷的綜合素質一定是比弘時高一些的,而雍正帝應該也是看中了弘歷的聰明才智和禮貌教養,所以才會在康熙帝面前推薦弘歷,可見少年弘歷不僅受祖父的喜愛,也深受雍正的青睞。
雍正即位后,將弘時過繼給八王爺,由此可見弘時一定是傷了雍正帝的心。
雍正登基后,就逐漸開始著手打壓“八王黨”的勢力。首先就是開始找老八胤禩的政治問題,然后削弱胤禩的權利,開始瓦解其在朝中的黨羽,最后就是監禁、處死。
而在這個過程中,弘時因為可憐八王爺,不自然流露出來的憐憫之情,讓雍正帝很是反感、厭惡。雍正覺得自己受到了兒子的背叛,弘時覺得雍正是一個喜歡殺戮的罪人,這讓雍正很是失望。
其次在雍正帝秘密立儲后,就讓弘歷代替自己去祭祀,這在明眼人看來,未來的皇帝非弘歷莫屬。但是對弘時而言,他當然不想皇位落在弟弟頭上,所以他只能尋找庇護,于是他將目光鎖定在八叔胤禩身上,希望借用他的勢力幫助自己登上皇位。
這些事情雍正帝都是看在眼中的,因為對弘時過于失望,所以不過多久,雍正帝就借著這個機會,將弘時過繼給了胤禩,如果不是雍正帝被傷透了,他又怎會將自己的孩子過繼給曾經的政敵老八呢。
因此,雍正帝不喜歡弘時也是有他自身原因的,弘時因為嫉妒、貪權,就想要聯合自己的王叔打壓自己的弟弟,所以雍正帝對弘時也沒有什么好留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