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我升職了!現在你們要叫我劉總了!”好友群里,朋友小劉發來了這樣一條消息。
“恭喜劉總!這才幾個月就升職了!按這速度,明年你就當CEO了,以后可得帶著我們啊!”好友群里,大家都在祝賀著小劉。
這時,突然有一個“實在人”問道:“加了多少薪水?超過2000要請我們吃飯哦!”
此話一出,群里突然沉默了,剛才還在群里瘋狂互動的小劉突然沒了反應。
直到兩分鐘后,小劉發出了一個傷心的表情,并表示:“一分錢沒加。”
“那權利呢?管多少人呢?或者其他好處呢?”又有人提問了。
又是一陣沉默后,小劉才終于回復:“這些都暫時還沒有,不過領導說了,只要我最近表現好,這些東西都會有的。”
“這就是是流氓式升職啊!”群里一個朋友總結道。
所謂流氓式升職,就是頭銜向上跑、工作隨便加,但收入和權限還處在原地。
十幾年前,馮鞏演過一個小品,有句臺詞是這樣說的:“在工地上掉下來一塊磚,砸死了十個人,其中九個總經理,一個副總經理。”
當時只不過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現在卻成了真實寫照,這些年來,各種經理、總裁的名號讓人目不暇接。
我剛畢業的那一會兒,最怕的就是遇到老同學。
因為當時的我,曾遇到過一些朋友,他們才工作沒多久,就變成各種大領導了,這個是經理,那個是資深,他是首席...
這讓當時沒有沒有任何頭銜的我,非常的羞愧與尷尬。
當時的我,一直覺得他們過得都是電視劇般的日子:左手揮斥方遒,右手指點江山。
可后來一了解才知道,別看人家名片上印得多么高端,可實際干得活,其實都差不多。
仔細想想也就明白過來了,畢竟,這年頭,在村里學了半年理發的二狗子,都叫“首席發型設計師”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頭銜雖然看起來高大上,但實際上,卻沒那么厲害。
比如,我有個同學剛畢業就去做了銷售,沒多久就成為了銷售經理,然后又變成了銷售總監。
這頭銜夠厲害的吧!可仔細一問,手底下也就管著兩個人,只要完成了業績,誰都能成為總監,一個銷售部里面十幾個總監,二十幾個經理。
為什么要弄這些沒實際好處的頭銜?
其實,說白了,還是“利益”在作祟。
從企業端來說,這是非常好的鼓勵政策,不需要多付出什么,就能讓員工更加努力的干活。
比如,有老板就曾向我傳授管理經驗:“不漲薪、不放權的升職,是最好的鼓舞士氣的做法,尤其對新人特別有效!”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各種高大上的頭銜也有其用處。一方面,可以滿足部分人的虛榮心,至少,可以在各種社交網站上,給自己寫上“XX公司總裁”的標簽。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擴展業務,至少跟總監談生意,給人的感覺,更專業,更值得信賴。
因此,各種眼花繚亂的頭銜幾乎成為了所有職場人的標配。
有網友甚至調侃說:以后搬磚可以叫“長方體混泥土瞬間移動師”;收費品的叫“再生能源收集總裁”;清潔工叫“衛生顧問”..
所以,千萬別被所謂的頭銜嚇到了,各種總監和首席的背后,很可能只不過是剛踏入職場的新人。
面對升職不加薪的情況,要不要辭職呢?
并不建議大家辭職,因為辭職并不能解決問題,這不是過是在逃避,你離開了這里,很可能還會遇到下一個類似的公司。
最好的辭職,應該是公司給不了你足夠的養分了,或者你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答案很簡單:既來之,則安之。
公司之所以給你一個新的頭銜,其動機無非就是想讓你產生更高的效益。
那么,這個頭銜對你來說,有什么好處呢?
1.方便開展工作
因為你的頭銜更高,自然信賴你的人會更高,那么,你就更可能接到更多的業務,賺到更多的錢。
——盡管這只是一個虛名。
2.可以提前適應做領導
《哈佛商業評論》曾刊登過一篇文章:《當領導者前,先像領導者那樣行動》,其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像領導一樣行動,那么很可能就會成為真正的領導。
很多在職場中奮斗多年的人,之所以一直做不到管理者的位置,其實就是因為他們一直以員工心態在工作,他們害怕領導,不敢跟領導溝通。
而現在,公司給了一個名號,其實就是在暗示你“你是個領導了”,在無形之中,會改變你過往的做事方式,提高自己成為領導的概率。
3.方便以后跳槽
不得不承認,其實虛名對跳槽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個掛著總裁名號的人,總會讓人多看幾眼、多考慮一下。
畢竟,在我們不了解一個人時,只能憑借其職位去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了!
如果大家遇到“升職不加薪”的事情,會怎么做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楚兒聊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