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俗文化中,民俗是內容的很大一部分。在古代,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民間俗語集,叫曾觀音文,里面有很多民間諺語,我們通常稱之為“俗語”,比如“馬的力量遠近聞名,人心長存”。
有些俗語一讀就懂,有些俗語一見就難懂。例如,今天的一句話“寧可試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要鞋子”。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對喪葬有很多禁忌,但為什么有一種說法是“人們寧愿幫別人試棺材,也不愿幫別人試鞋”?這似乎自相矛盾。
事實上,這與一種非常悠久的文化意識有關。雖然鞋子只是一個小物件,但人們對它更為關注。俗話說:借米不借木,借衣不借鞋。當我幫助別人時,我可以借給他米飯,但我不能借給他柴火,這很有趣。
古人認為幫助別人應該“幫助窮人而不是懶惰的人”。糧食成熟需要時間,用米糧救人,避免對方挨餓是吉德的好事。然而,到處都是柴火。如果你隨便撿起它就可以了。如果你借給別人柴火,鼓勵他們懶惰是個壞習慣。另外,借錢也不合適。
至于人們不能借鞋的原因,更簡單的是:首先,鞋在古代并不罕見。只要普通人學會織草鞋,就不用擔心沒鞋穿。據《三國史記》記載,劉備幼年時曾“與母商販一起織席”,即以賣草鞋、席為生。如果一個人連鞋子都不做,他就是懶惰。
其次,鞋是一種私密的私人物品。與現代相比,古代的衛生條件更差。如果對方的腳上有病,共用鞋子也容易感染腳氣病等疾病。一旦感染,很難治愈。最后,“鞋”這個詞的發音在某些方面與“孩子”的發音相似。諧音文化使人們避免借出“孩子”。
因此,老祖宗說“不試鞋”并非完全迷信。相反,他用它來告誡我們,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即使關系更親密,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對他人提出一些不可接受的要求,更不要刻意為他人著想。與世界打交道的最好辦法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為他人著想。
至于棺材,雖然是喪葬品,但古人并沒有刻意回避,否則就不會形成制作“壽衣”、寓意“積福長壽”的傳統習俗。事實上,“棺材”也涉及諧音文化。在古人看來,提前為老人準備棺材也是一種造福子孫的“喜事”。
在古代,有一個小故事:兩個學者去北京考試,并遇到了一個人舉行葬禮。其中一個人認為這真的很不幸。這次科舉一定是失敗了,他無精打采。另一個則喜出望外,認為這是“登頂致富”的好兆頭。結果,前者無法振奮精神,他考試確實不及格,但后者非常自信,贏得了冠軍。
這個故事是根據一些古代地方的民俗故事寫成的。許多正在備考的學者,在開始有個好的開端之前,都會去幫老人考棺材。老祖宗說“寧試棺材,不試鞋”,講的是救人、尋人的智慧。不幸的是,這個覺醒的好詞已經流傳到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