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你知道嗎?屈原其實不姓屈

 

又到端午節了,自然會想起屈原。但是,如果問您屈原姓什么,您知道嗎?

也許會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屈!

很遺憾,這個答案是錯的。

 

 

   屈原雕像

 

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

屈原:其實我姓羋

 

屈原姓羋!曾經熱播的電視劇《羋月傳》,已經把這個看上去有點奇怪的姓給普及了。屈原是楚國公族,也就是說,他和楚國國君同姓,姓羋。

羋姓的起源很早。《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之后)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

那么,為什么不稱之為羋原或羋平呢?這是因為在先秦時代,姓、氏的用法和今天是不太一樣的。

河南姓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李立新說,圖騰是姓的最早來源。母權制早期,世系從母系計,所以凡在一個氏族名下(即同一圖騰)的全體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有著密切的親族關系。隨著社會的演變與進步,氏族圖騰逐步轉化為族姓,而這姓正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氏族稱號。氏出現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用以區別子孫之所自出,是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的稱號。

那時,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不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對于先秦時代的貴族來說,這個講究還是很嚴格的。屈本來是地名,據說在今湖北秭歸一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王子瑕于屈,其子孫遂以屈為氏。屈原就是王子瑕的后代,所以,只能稱屈原或屈平,而不能稱羋原或羋平。

 

中華姓氏源流樹狀示意圖。

 

《羋月傳》熱播的時候,有人說,"羋月"這個姓名是不準確的。羋月出自楚國宗室,為熊氏。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熊月"。是不是這樣呢?當然不是。羋月的原型是羋八子,就是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歷史上實有其人。《史記》上說,羋八子"其先楚人",故姓羋。姓所以別婚姻,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先秦時代的人特別重視這一點。娶女子必須知道她的姓,所以婦人稱姓;也正因為如此,"羋月"是不能叫"熊月"的。

 

按周代禮制,同姓不通婚

孔子:因昭公躺槍

 

春秋晚期的魯昭公干了件糗事: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國君娶夫人不是很正常嗎?這事糗就糗在魯、吳為同姓之國,按周代禮制,同姓不能通婚。

所以這件事讓很多人為難。首先魯昭公就很為難,怎么稱呼這位夫人呢?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所生長之國名加她的本姓,那么,這位夫人依禮應當稱為吳姬。如果把姬字叫出來,那不就等于明明白白告訴大家,國君娶了同姓人家的女子嗎?于是為了隱諱,只好改稱為"吳孟子"。

要知道,姓與氏產生的時間和條件不同,其社會職能也不一樣: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即同姓不能結婚;氏則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即平民無氏,只有貴族才有氏。我國自古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說法,大意是如果近親結婚,可能導致后代不繁盛。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縣委黨校研究員鄭承志以屈氏與熊氏為例介紹,二者同出羋姓,兩大家族千百年來秉承不通婚之習俗。秭歸江南民國年間所修《屈氏宗譜》記述年代約500年,入譜屈氏夫妻1000對,屈、熊二姓通婚者僅5對,平均每100年、每200對夫妻中才有1對"熊屈通婚"。三峽工程移民秭歸共遷出熊、屈二姓人口1300人,加上異姓配偶為813戶,通婚者僅12對。

然而,魯昭公是明知故犯,只是不好明說。沒想到這件事居然讓孔子也躺槍。

孔子周游列國到了陳國。陳國有個官員陳司敗問孔子:"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孔子走后,陳司敗就把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請進來,說:"聽說君子無偏私,君子也偏私嗎?昭公從吳國娶的女子和他同姓,只好叫她吳孟子。如果說昭公知禮,那誰不知禮呢?"

其實,對于知禮不知禮,孔子心里明白得很。但別人問到自己的國君,他絕不會批評國君的不對,這叫為君者諱。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啊。如果有了過失,人們就會知道。"

后來,這件事還讓魯國史官為難。按說國君娶夫人是大事,應該載于《春秋》,就像桓公三年,"夫人姜氏至自齊"。但是魯昭公娶吳孟子,我們現在已經不能從《春秋》看到,或許史官根本就沒記下來。等到魯哀公十二年,昭公夫人去世,史官也只是含混地記了一句:"孟子卒。"不書姓,不稱夫人,不言葬小君。

 

先秦時男子姓名不能連稱,只能氏名連稱

周公:請別叫我姬旦

 

我們現在說姓甚名誰,姓在前名在后,這是秦漢開始才形成的習慣;但是,很多人誤以為先秦的姓和名也可以這樣連稱。比如,一些書上說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事實上,對于那個時代的男人來說,姓、名不能連稱,只能氏、名連稱。周公受封于周,以封地為氏,所以可以稱之為周公旦。

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劉知幾都曾經鬧過這樣的笑話。南宋史學家鄭樵說:"奈何司馬子長、劉知幾謂周公為姬旦、文王為姬伯乎?三代之時無此語也。良由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雖子長、知幾二良史,猶昧於此!"

秦漢之時,姓與氏的區分漸漸地就消失了。比如,秦為嬴姓,但是到了秦始皇,已經可以稱之為嬴政了;司馬遷更是混姓氏而為一,說高祖"姓劉氏"。

不過,"姓氏合而為一"的現象,并未見當時的文字記載。那么,何時的文字記載正式將姓氏混用呢?李立新說,據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日知錄》考證,是西漢時的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將姓與氏混在一起使用的。該書"氏族"篇云:"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個意思。

最后,該怎樣把握姓和氏呢?很簡單,以秦漢為界,如果是說先秦的人物,我們應該弄清他的姓和氏分別是什么;如果是說秦漢及以后的人物,就不必嚴格區分姓氏了。

按理說,這并不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可惜現在很多著作都達不到,甚至連《辭海》之類的工具書都犯錯。比如,《辭海》附錄之《中國歷史紀年表》,依然稱周武王為姬發,稱周成王為姬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7-31)
【第178期】音頻學《論語·述而篇第30章》孔子因何要代人受過?
再讀《論語》:述而第七.30
《論語》【 7·31】------聞過則喜
【輝光日新1456】(昭公知禮乎)躲避、退出,有時候是對自己的最好保護。
7述而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宣化县| 永泰县| 和林格尔县| 墨玉县| 甘德县| 烟台市| 江华| 兴海县| 宁德市| 凯里市| 肃北| 南投市| 辉南县| 红原县| 宝坻区| 团风县| 岳池县| 城步| 玉树县| 浪卡子县| 大连市| 盱眙县| 长垣县| 齐齐哈尔市| 台南市| 和林格尔县| 乌拉特中旗| 双鸭山市| 新田县| 古丈县| 治县。| 揭东县| 红安县| 永嘉县| 新平| 香港| 蒙山县| 湖州市| 岢岚县|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