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培養人,讓“人”高高地站在課堂的中央。在教育生活中,“課比天大”。育人在課堂中,師生的生命成長在課堂中,課堂承載著師生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可能。
按照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事物是“明暗層次”統一的觀點,教學具有顯性功用和隱形價值。如應試功能是教學的工具性價值,得到教學場域中師生、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認同,而教學的隱性價值則體現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對學生進行價值的引領,常常被忽略或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培養人,讓“人”高高地站在課堂的中央。在教育生活中,“課比天大”,就是因為課堂是老師和學生交往的最主要場所,是學校辦學理念傳遞和辦學理想實現的主要陣地,關系到師生的成長。育人在課堂中,師生的生命成長在課堂中,課堂承載著師生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可能。
但課堂的真實情況怎么樣呢?通過觀察老師的課堂,我發現以下問題:第一,大部分課堂中缺乏溝通,忽視主體,還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第二,盲目拔高,忽視基礎,教師口若懸河,學生云里霧里;第三,教學過度依賴技術而失去了“育”的特性。教師上課用的多媒體設計豐富多彩,令學生眼花繚亂,但剝奪了學生單獨思考的時間。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三“滿”,即滿堂灌、滿堂問、滿堂看。課堂看似生動了,但學生仍然沒有一點學習的自由,看似行云流水的課堂,缺乏思想的含量和思維的深度。
學生如果真正有效地投身到了學習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真實的課堂應該是高潮迭起、動態生成的。理想的課堂教無定法、豐富多彩、不拘一格。沒有什么模式可以真正地容納一群渴望知識、渴望成長中的孩子在課堂上的真實需要和變化。
“理想的課堂”是一個理想中的教學方向,是課堂的理想。理想的課堂,既關注學生的考試,又要超越“考點”。理想的課堂不在于教會了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產生了多少新的問題,如海德格爾所說,從“有限的此在到無限的彼在”,這才是課堂的價值所在。對此,我們認為課堂應堅持一些基本原則:以學定教,限時講授,盡可能減少講授的時間,但不同內容、不同學科應有所區別,合作學習,充分展示;堅守三個服從,即教師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學活動服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需要,教學方法服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堅持三個起點,即教學內容的起點,從中下層學生起步;教學設計的起點,面向全體學生;教學調控的起點,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課堂教學要充分展示,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存在,讓學生將思維外顯,為學生的相互學習創造機會。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表達了解學生在想什么,評價學生學習的狀況。這樣的展示為教學進一步推進提供了依據,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方式。
基于課堂教學真實狀態提出的這些教學主張,旨在促進課堂教學實現“教與學”關系的根本調整。我們把教學深度變革的空間留給教師,讓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去優化課堂教學。總的原則是學生有學習的自由和自主學習的權利,學生學習行為在課堂上真正發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
回歸教學本質,關鍵在于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與學的關系這層“窗戶紙”還沒有被捅破,“臨門一腳還沒有真正踢出去”。這一腳該怎么踢?
我們抓住了教學中的重點環節,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轉換教育目標的表述方式,以“學生如何如何”“學生怎樣怎樣”來表述教學目標,導引教學行為,開展教學評價。一是解決好一味追求容量和學生實際接收能力之間的矛盾;二是解決好教師講但學生參與熱情不高的問題;三是解決好教師提問卻不給學生思考空間的問題;四是重難點放在黃金時間段講解,而不是在下課前匆忙解決;五是思考如何破解學生“聽聽懂,想想會,做做錯”的問題。這些問題非常具體,但它們恰恰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這些問題不解決,課堂教學不會取得實質性變化。
我從不認為教師講得多就一定是主導,如果教師能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循善誘、步步為營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生的注意力被聚焦在教學的核心問題上,這樣的課堂能說學生沒有學習嗎?關鍵還在于教師給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是否愿意學習,是否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回歸教學本質,要讓教學返樸歸真,重在育人。去掉一切修飾的、虛假的形式,找到學生成長的關鍵點,找到教師發力的關鍵點,開辟出到達教學目標的最優路徑。當前,現代教育技術非常發達,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改變著教和學的方式,但我認為一切技術最終都是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評價課堂的關鍵還是要看學生學得怎樣,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沒有培養出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價值觀有沒有得到完善。課堂不能變成應試的訓練場,教學中應該滲透情感和價值,要給學生的人生以方向的引領。
在教學生活中,學生是一個有活力、有情感、渴望被承認的人,渴望成長與發展。再發達的技術手段也不能代替教師的言傳身教。有時教師的一個微笑、信任的眼神,輕輕拍拍學生肩膀這樣一個溫馨動作,遠比多講幾節課有效得多。正如顧明遠先生多次提到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育人在細微處,成長在活動中”。教師只有營造了一個平等的、愉悅的、民主的、開放的課堂環境,學生才敢大膽質疑,知識與生活才能實現深層的意義建構,課堂的活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
回歸教學的本質可能永遠在路上,但我們一定要不停地追問:學生真正學習了嗎,學生熱愛學習嗎,教學除了滿足學生考試的需要關注到學生的精神成長了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