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自古就有“望子成龍”的期望,所以也就造就了中國式的“父母包辦”,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比自己對自己的期望要高得多,對孩子全部的包辦的危害并不是現代人才認識到的,古人也有賢者,也早就認識到包辦孩子一切的弊端,所以也總結了很多的教育性的俗語,然后代代相傳,從而達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最著名的一句勸誡家長包辦孩子的俗語大概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大家都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一整句的俗語。
然而秀才太過心急了,兒子從小就沒看過書,沒接受過教育,在剛開始的時候秀才就指著頭上的“天”讓孩子作對,孩子理應說“地”的,奈何孩子根本不懂任何作對的知識,只能求助母親,于是母親就指著地上,結果地上剛好有一塊雞屎,于是孩子脫口而出“雞屎”,之后秀才又考了幾次,結果都是讓他大失所望,秀才認為自己考不上功名,自己的兒子也如此的愚笨,所以非常的心灰意冷,于是直接的出家成為了一名和尚。
在秀才出家后,妻子非常痛苦,于是多次勸誡丈夫能夠回到家中,在勸了很多次之后妻子醒悟了過來,自己的丈夫不是不愿回家,只是自己的愿望破滅,他沒有了生活的動力了。失去丈夫的妻子繼續開始了自己的艱苦生活,雖然生活艱苦但是她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仍然給自己的孩子請老師,上私塾,最終孩子不負所望一舉中了狀元。狀元郎在回家給母親賀壽的時候已經是和尚的秀才知道后,他欣喜萬分,立刻趕到了家中,但是離家多年,家中的仆人并不認識他,在稟報上去的時候也只是說了有一個化緣的和尚,于是秀才就在門外寫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斗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后來妻子看到詩后知道自己的丈夫回來了,立刻出門去追,結果人已經消失不見,從此“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也就成為了一句俗語流傳開來。
而這句俗語的原句,是出自于明代佚名的《增廣賢文·上集》,原文是:黑發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其實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就拿現在來說的,一到春節回家,父母的各種催婚接踵而來,由此很多租男友、女友也成為了一種職業,很多的父母認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操心的,但是這是中國式的老年悲哀,“包辦式”的愛對孩子非但沒利反而不害于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包辦,孩子小的時候會讓孩子缺乏獨立的意識,之后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在孩子長大后過多的包辦會家中孩子的心理負擔,本來開開心心的回家,結果成為了一場作弊的考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