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為什么會轉變為宋詞?實際上,這期間經過了很長一段歲月。從歷史和政治角度看,是由于五代十國。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即五代詞。
作為連接唐詩與宋詞的橋梁,五代詞在文學史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促進五代詞發展的關鍵人物。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歷史當中,有句話叫: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而李后主就是指李煜,李易安指李清照。
許多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這句話是出自明末清初文人沈謙。實際上,后面還有另一句話:極是當行本色。這意味著他們在文學史上是非常頂尖的,擁有杰出的成就。在填詞這方面,李煜和李清照真的可以稱得上卓絕群倫。
實際上,沈謙將李煜和李清照放在一起討論非常有趣。李煜是皇帝,但他心地柔和,喜歡寫詞。李清照是女子,但她不想相夫教子,愛填詞。
如果沒有李煜的詩歌為唐詩和宋詞之間鋪平道路,宋詞的鼎盛期或許無法很快蒞臨。這就是李煜在千年文學史中存在的意義。
李煜在文壇的名氣,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響徹南北了,那么你怎么看呢?宋朝文人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就記載了這樣的事件。說是李煜降宋后,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威武之師,對于李煜的軟弱無能很是瞧不起,但知道他在文壇有點名氣,因此召來問他:聽說你很會寫詩?
卻沒想到李煜當即回復10個字,后續流傳1000年。李煜回道:
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
聽完這兩個句詩后,趙匡胤覺得作為一個帝王,這兩句未免過于小家子氣了,由此,趙匡胤用七個字“好一個翰林學士”來稱道。
通過這則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趙匡胤對李煜的態度。在地位上,他們都是帝王,理應分庭抗禮。但趙匡胤從對方回的兩首詩來看,他身上完全沒有帝王的氣質,至多只是翰林學士。
不過趙匡胤尚未否定李煜的才華,否則他就不會被稱其為“翰林學士”。必須要提一點,趙匡胤用這七個字來評價李煜,這的確很經典,可以說是一語破的。
趙匡胤去世后,李煜就被宋太宗毒死,其實就算是趙匡胤活著,李煜也未必能活多久,后蜀孟昶來開封十幾日就暴斃了,周恭帝同樣年紀輕輕就暴斃。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等眾多史學著作都寫明李煜是病死的,從清朝人們才開始流傳說李煜是被毒死的。而且還都是野史。從古至今還沒有正史記載李煜是被毒死的。還有亡國的女人是不祥的,沒有那個帝王放著后宮無數非要找亡國的女人。太宗和小周后那個更是野史到極點了。如果說宋太宗毒死李煜還稍微有點可能的話,和小周后這事更不可信。
錦心繡口,何以比得上一代雄主
李煜的詞意境優美,字字珠璣。雖憂傷,但意切,給人切膚之痛。李后主的詞其實不難懂,都是李后主的親身經歷,用簡練的,白描的手法訴述,失國,失家的家國情懷。
李煜晚年的詞乃詞中的絕品。寫詩詞不僅要有才華,更要有切身的體驗 ,是發自肺腑之聲才會有感染力的。李煜晚年寫詞時,他那無與倫比的才華還在,又曾是一國之君,如今卻是階下囚。他那亡國之痛,階下囚的苦與辱,在切身的體驗的基礎上,寫出來的詩詞,當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此前寫詞的人,從無人聚集李煜那三種情況于一身,故無人能進入到他那樣的心理境界,此后寫詞人,也無人聚集了李煜那三種情況于一身,因而也無人能進入到這種境界。故沒有人能寫出像李煜這樣具有真實悲痛感,驚天地泣鬼神的詞來。這在歷史上只能是偶然的,而非必然的。他的詞當然是絕品,空前絕后的。李煜被后人稱為詞帝,確實名實相符,但也讓人傷感無限。
但身為一個帝王,不善政事,卻玩物喪志,詠詩填詞,跟宋徽宗一樣,萬般皆能,唯獨不能為君,此乃輪回中的諷刺。
所謂的千年時空中心弦的共鳴,抵不過千秋功業,不以“政治功業”來衡量帝王功過,那用什么來衡量?
趙匡胤一代雄主,記得他有詠月詩兩句:
末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
氣象何等闊大,李煜的錦心繡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