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在《聲律啟蒙》中寫:“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边@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基本的聲韻格律,這些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實也是對聯中必須符合的基本對仗原理。
對聯在古代也稱楹聯,因為其最早是貼在房屋的楹柱上,故而得名?!堕郝搮苍挕分杏涊d,對聯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有一年新春之時,他為了祈福國家興旺人民安康,在宮殿的門上寫下了兩句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因這兩句詞分兩列而題,就按照其形式形成了今天的上下聯。雖然后蜀并沒有像孟昶所期望的那樣昌盛繁榮,但這對楹聯卻載入史冊保留了下來。對聯中的基本要求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幾點,仔細想一想是不是跟我們讀的古詩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其實在先秦時期,就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對偶句流傳下來,比如相容古人生活規律的“日出而作嗎,日落而息”每個人都聽過。在春秋時期成書的《詩經》中運用了大量的對偶句式,因而這本書中的作品讀起來別有風味。
到南北朝時期興盛的駢體文,以及唐朝形成的律偶,都是對聯得以出現的基礎。而相比較于這些詩詞格律,對聯中字數的要求更為寬泛,比如著名的一字聯,墨(對)泉??赡苡腥讼氩幻靼?,這兩個字怎么會相對?我們將其拆分來看就一目了然。
“墨”由黑和土組成,而“泉”由白和水組成,黑白相對,水土相對,所以這副一字聯自然是成立的。當然好的對聯并不僅僅是字面上能夠對得上就行,它還要求品讀時韻律優美,其中蘊含的哲理意味悠長,讓人回味無窮。
在杭州靈隱寺中就有一副對聯,至今已經懸掛了1700多年,它點醒無數世人,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邁向成功。這副對聯的上聯為“人生哪能多得意”,下聯為“萬事只求半稱心”。乍一看似乎非常通俗易懂,但其中可有著大智慧,細細琢磨才能讓人茅塞頓開。
人生在世,不少人總是追求十全十美,想要事事順心,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花開則謝,月圓必缺,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完美的背后必然隱藏著缺憾。如果參不透這個道理,那么一生必將生活在無盡的疲憊和失望之中。
只有坦然地接受“半稱心”的結果,才能在忙碌的奔波之中體會到滿足和樂趣。鮮花生命力最旺盛的是在將開之時,月色最美的時候是在半圓之際。通透豁達的人不會在每一場旅程中始終盯著終點,因為這樣只會錯過沿途的風景。
人生哪能多得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人生真諦,不過懂得一個“半”字。這種追求不是消極和逃避,而是在努力的同時也能夠接受失敗,在執著之中懂得隨遇而安,這個簡單的道理真正做起來卻是十分不易。
所以杭州靈隱寺中的這副對聯是用最簡單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因此才能1700百年來不斷地被世人傳頌、銘記,它也給了無數人啟迪,讓他們跨出人生的困窘之境,走向自己的成功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