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1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一部7分鐘的中國風(fēng)短片《包寶寶》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視頻沒有一句臺詞,卻讓無數(shù)父母悄然淚目,原來美食、家庭、親情,都在一個小小的包子里。
影片講述了一個空巢華裔媽媽的故事:
媽媽用心包了包子,想陪爸爸一起吃頓早飯,爸爸卻匆匆往嘴里塞個包子,就急著上班去了。
媽媽只能孤單地一人在家吃剩下的包子,沒想到包子卻“活了”,變身一個包寶寶!
媽媽很開心,因為包寶寶可以作為自己的孩子,陪伴在自己身邊了,媽媽非常細(xì)心地照料著包寶寶,喂他吃肉餡,給他洗澡,給他量身高,媽媽時時刻刻都帶著他。
包寶寶總是喜歡圍著媽媽玩耍,包寶寶也非常開心地成長,看著小伙伴們玩足球,他會被吸引住,想跑過去參與,卻總被媽媽一把抱起,乖乖回家去。
當(dāng)包寶寶在慢慢長大的同時,也開始叛逆了,他想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不滿于媽媽的過度保護(hù),媽媽給包寶寶買他最愛吃的小點(diǎn)心,他不吃。媽媽給包寶寶做了一桌子好吃的飯菜,他不來。
包寶寶帶回一個女孩,女孩還向媽媽炫耀著手上的戒指,而包寶寶忙著收拾行李,宣布要跟女友建一個新家。
媽媽不愿意接受這個現(xiàn)實,堵著門不讓包寶寶走,包寶寶執(zhí)意要離開,媽媽一氣之下竟抓起包寶寶,一口把它吞進(jìn)了肚子里!
媽媽非常懊悔,倒在地上放聲大哭,直到爸爸將“真”兒子推進(jìn)房間,媽媽才清醒過來,原來之前的故事都是自己做的夢!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2
中國的孩子從小被教導(dǎo)要“聽話”:聽老師的話,聽父母的話,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聽媽媽的話”。
“聽話”,一方面意味著遵從父母的經(jīng)驗,減少試錯成本,人生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父母的權(quán)威得到認(rèn)可和尊重,是對父母付出的一種溫暖反饋。
然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當(dāng)他們的想法、經(jīng)歷超出父母的經(jīng)驗值時,就出現(xiàn)了意見的分歧或不一致,甚至無端的叛逆。
就像動畫片中的媽媽,要干涉小包子的興趣愛好,要監(jiān)聽他的秘密,不能接受他的愛情,要阻止他離開家……最終,媽媽在小包子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徹底崩潰了,一把將小包子吞進(jìn)肚子里,淚流滿面......多么痛苦的諷刺!
現(xiàn)實生活中,像小包子媽媽這樣的媽媽大有人在,在她們的眼里,孩子幾乎成了自己最珍貴的私有物品,形影不離,但凡有誰動根毫毛,就跟ta沒完,最終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和人生。
不過,媽媽對孩子那種握在手里怕丟了,含在嘴里怕化掉的溺愛,其實是對自己辛勤付出的珍惜。
一個人從娘肚子里到憨態(tài)可掬,從蹣跚學(xué)步到走進(jìn)學(xué)堂,從長大成人到結(jié)婚生子,媽媽給予ta的呵護(hù)最多。當(dāng)有一天,孩子長大后,不再聽媽媽的話時,一種深深背叛感就烙在了她的心里。
其實,真正的母愛,是在孩子小時候給出足夠的愛、照顧和尊重,在孩子長大后學(xué)會得體退場。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3
心理學(xué)大師溫尼科特曾提出“剛剛好的媽媽”理論:成為一個稱職母親的過程,可能是從「理想母親」轉(zhuǎn)變?yōu)椤竸倓偤媚赣H」的過程。
“剛剛好的媽媽”指的是開始的時候能完全適應(yīng)嬰兒的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越來越少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并且在嬰兒的成長的過程中坦然面對自己的失敗。
所謂“剛剛好”,就是一種適時的、得體的退出,是舍得讓渡出一部分時間與空間贈與孩子,讓孩子能夠在親子關(guān)系之外建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天地,他們可以在其中嘗試著摸索出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邊界所在,建立起健全的、豐富的精神世界。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
有位女士她在接受電視臺專訪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么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在她眼里,陪伴孩子,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更重要。她不要讓她的孩子,在最渴望愛的年紀(jì),卻發(fā)現(xiàn)沒有陪伴。
她始終有一個樸素的念想:沒有陪伴,愛就不在身邊,沒有愛的守護(hù),孩子會很孤獨(dú)。她的育兒觀就是8個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因此,媽媽教育孩子,不能代替孩子做所有決定、完成所有事情,不能帶孩子去任何地方、看到所有的風(fēng)景,默默地一路陪伴就是最長情的告白。
《目送》中有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04
有人說,最高貴的母愛不是付出,而是適當(dāng)?shù)姆攀帧?div style="height:15px;">
去年的某個時候,朱雨辰媽媽上了熱搜,她對兒子的愛讓人目瞪口呆,她會持續(xù)10年堅持每天4點(diǎn)起床給兒子熬梨水,會帶著電磁爐跟隨兒子拍戲,只為兒子吃到自己做的飯。我真是自嘆不如,早上起不來,幾乎不做早餐的。
說起這些付出,朱媽非常的自豪,她也很樂在其中。
她說她周圍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她是在用整個生命對待兒子。
朱媽完全沒有自我,整天圍繞著兒子生活,好像就是為了成就自己好媽媽的人脈。
如此固執(zhí)的愛,是以愛為名將孩子囚禁,只會讓兒子喘不過氣。
人生的路上,有些人,走著走著就不見了,連回憶都躲藏起來了;有些人,聊著聊著就沒話說了,連張嘴都顯得輕浮了;有些人,笑著笑著就哭了,連眼淚都不在哽咽了……
無論是兒女情長,還是至親至愛,該放手時就放手。讓想飛的翅膀展翅而飛,讓操碎了的心慢慢修復(fù),于己于人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