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殿是青羊宮的第二重大殿,內供奉道教三清天尊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混元殿重建于清光緒年間,占地面積616平方米。有石柱26根,木柱2根。柱上雕刻有鏤空的鹿、鳳凰望月。雙獅戲球等圖案,形象生動活潑。
宋真宗時奉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帝,因此也稱“混元祖師”。老君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將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著世界的本原還處于混沌狀態,而老君開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后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稱“觀音大士”。
坐落在混元殿之后的八卦亭,是青羊宮標志性的建筑物。八卦亭高約20米、寬約17米,占地面積近300平方米,它布局緊湊,精巧大方,整體建筑共三層,建于重臺之上,亭座石臺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圓形,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兩重飛檐鴟吻,四周有龜紋隔門和云花鏤窗,南向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造型古樸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結構,相互斗榫銜接,無一楔一栓。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鏤空滾龍抱柱。
亭上掛有一匾,上書“紫氣東來”四字。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后遂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因此八卦亭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
八卦亭之后是青羊宮主殿三清殿。
三清殿又名無極殿,是青羊宮的主殿,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三清殿基長四十米,為正方形,總面積1600平方米。外檐柱上雕刻著六合童兒、雙獅戲球等藝術木雕,有一副貼金對聯:“福地臥青牛石室煙霞萬古,洞天翔白鶴蓬壺歲月千秋”。
殿前左陳一鐘,名曰“幽冥鐘”,是明朝時鑄造,重約三千多公斤。右配一應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慶大典便擊鼓鳴鐘。殿內共有三十六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著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整個大殿建筑宏偉而莊嚴。
三清殿前有兩只銅鑄青羊,它們是青羊宮的鎮館之寶,左側為單角青羊,右側為雙角青羊。
這只雙角銅羊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成都信徒張柯氏延請云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獻給青羊宮以配獨角銅羊。
單角青羊包含了十二生肖的特征,有鼠耳、牛身、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頭、雞眼、狗肚、豬臀。單角青羊為雍正元年,清朝大學士張鵬翮捐贈。雙角青羊是成都信徒張柯氏延于道光九年捐贈。底座銘刻記其事,銘文云:“京師市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落款為“信陽子題”,信陽子乃張鵬翮之號
。
成都市民有一個習俗,就是在每年的二月十五日這天(相傳這天為老君的誕辰),四鄉百姓在頭一天夜晚就趕到大殿這里坐守一夜,稱為“坐香”。第二天清早就要起來摸了銅羊,據說呢,摸了銅羊可治百病。比如你肚子不舒服,你摸一下羊的肚子就好啦。你臉不舒服,摸一下臉就好啦。故趕廟會者、逛花會者多來殿進香,必摸銅羊,銅羊也因此光彩異常。
三清殿內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極尊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大殿兩邊還塑有十二金仙,分別是: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燃燈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
看過《封神演義》的朋友應該都對這十二金仙非常熟悉了。
斗姥殿也稱元辰殿,長約十米,寬約九米,建于明代,為樓底式建筑。殿內供奉的斗姥,全稱為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姆元君,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也是六十甲子太歲本命星君的首領。道書中說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個兒子(即九皇),分別是:玉皇、紫微、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
斗姥額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斗姥也是一位掌人間生死罪福的天神。
在斗姥右邊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即民間所說的王母娘娘。左邊祀奉的是土皇地祗,為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靈與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兩邊分別塑有南斗六星、南極長生大帝(壽星)、和北斗七星。
斗姥殿是青羊宮現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筑物。
斗姥殿后就是玉皇樓,原殿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1850年)建造,殿內樓上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地位僅次于三清的尊神。樓下前供奉三官大帝,后供奉四御之一的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和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像。
玉皇樓之后是后苑三臺,左為降生臺,右為說法臺,中為紫金臺。
這就是青羊宮的最后一個殿——唐王殿,又名紫金臺。
唐王殿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72)。殿內正中供奉唐高祖李淵夫婦和唐太宗李世民,右側為尉遲敬德、秦叔寶,左側為魏征、李靖。
游人對道教宮觀建唐王殿比較奇怪,全國的道教宮觀中也只有青羊宮建有唐王殿。它記載了青羊宮在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故事。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奔蜀,也在觀中駐營。據記載,在觀內忽見紅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塊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太上說的是老子,中和是僖宗年號,就是說老子幫僖宗把黃巢擱平)。僖宗便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后來僖宗返回長安,認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師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這樣一來,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
因此后人又建立唐王殿紀念。
現唐王殿下還立有一塊唐僖宗下詔改玄中觀為青羊宮的石碑。
青羊宮的主體建筑其實到此結束了,但由于二仙庵的并入,整體規模變大更為龐大。
二仙庵創建于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原為青羊宮東邊一花園,占地約七十畝,過去專門作接待達官貴人及知名人士之用。后成為全真龍門派碧洞宗的祖庭,也是中國西南地區唯一具有傳戒條件的十方叢林。
現在的二仙庵,建筑大都是后來新建的,一條中軸線與青羊宮的中軸并列。中軸線上,從前往后依次布局著山門、文昌殿、呂祖殿、二仙殿和斗姥殿。
呂祖殿,是二仙庵中的正殿,殿內昔供奉純陽祖師呂洞賓塑像,自清嘉慶十九年后,一直作為四川省專祀呂洞賓的祭祀場所。
不是很明白的是明明是二仙庵,為什么正殿卻是單單供奉呂洞賓一人。
二仙殿,主祭呂洞賓、韓湘子。它是一高大雄偉的雙重檐建筑,殿中塑有呂洞賓、韓湘子神像,左右兩側塑有張道陵天師、第三十代天師虛靖天師神像。
大多數人都會把二仙庵和青羊宮混為一體,這里特別分開做了說明。區別在于青羊宮是道教的主體朝拜場所,二仙庵則是道教中仙人的專祠。
青羊宮除了龐大的古建筑群外,宮內還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余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跡工整,是中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為國內外研究道教珍貴史料。
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國。”題名漢揚雄《蜀王本紀》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子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子顯現法相,端坐蓮臺,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子傳道的圣地。到了唐代,因中和元年唐僖宗改“觀”為“宮”。青羊宮便成為唐末以來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
宮中有神獸,名號稱青羊。
而對于一般人來說,最有名的還是那十二生肖合一的青羊,它帶給了青羊宮一種神秘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信徒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