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都喜歡吃面食,面做的食物又以蒸食居多,例如窩頭、饅頭、包子、花卷、懶龍等等,而且都是自己蒸。所以家家都備有鐵鍋和籠屜。那圓形的籠屜是用柳木和竹片做的,一般都有兩三層,柳木做幫,竹條做底兒,每層約有半尺高。籠屜蓋是用葦席蒙面,竹簽做釘,藤條做繩縫合起來的。
這種籠屜有很多優點,首先是保溫好,蒸食有木材香味兒,另外水蒸氣都吸入到木材中去了,不會像用不銹鋼屜蒸食品,水蒸氣沒地方吸收,只能順邊往下流,很容易屜布、饅頭都濕塌塌的。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因為用的都是天然材料,在高溫下使用,容易老化破損,用一段時間以后就糟朽了。藤條線松斷,尤其是籠屜蓋的葦席更不耐用,稍一破損就會漏氣,蒸出的饅頭花卷包子不是發不起來,就是蒸不熟。所以修籠屜這一行業就應運而生,這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的。
修理籠屜的工匠肩挑兩個圓籠箱,一個放修理時用的材料,如柳木薄板材、藤條、竹片、葦席等。另一個放工具,有割刀、錐子、木鉆、刨子等。他穿行在胡同小巷中,邊走邊吆喝:“修——籠屜來!”聽見吆喝聲兒,住戶就把該修的舊籠屜拿出來,說說哪些地方出了毛病,和工匠商量修理方法,談妥價錢,工匠就地兒落挑子開始干活。
修理師傅把壞的部分切割除掉,換上新的材料就可以了。但就是這除舊換新的過程,體現了手藝,因為既要保持原樣,又要結實省料。家用籠屜都是兩三層摞起來用,如果一走形兒,不是松了跑氣兒,就是緊了摞不上,所以掌握尺寸可太重要了。先說上頭吧,籠屜蓋最容易壞的就是葦席,手編的葦席能有多結實啊,用段時間就糟朽了。換葦席必須要用雙層,而且為防漏氣,兩層間要夾層紙,這紙被兩層葦席死死夾在中間,密封性就加強了,但又不是像塑料布死不透氣,有的用戶甚至從家里拿紙讓給多加一層。籠屜下面要用竹片彎成圓形托架,用藤條繩把葦席和托架縫連在一起。除了蓋子以外,還要保證下面的幾層籠屜結合處既要嚴絲合縫,又要取放自如。上下屜結合點是子母扣的配合。下層籠屜的里圈有一道高約一寸的子口,子口的外徑與上層的內徑緊密結合,所以上下屜是不能錯的。這活兒說起容易,做起來可太難了,全憑經驗和手藝。籠屜的底面是用削好的薄竹片,每條竹片間隔幾毫米,用藤條繩平綁在厚木條上,然后把木條固定在籠圈上。
籠屜和現在的不銹鋼鍋不一樣,現在的鍋是屜底兒在下、屜幫高,而籠屜相反,是屜底在上屜幫在下,這樣蒸熟食物揭鍋時不噓手,取時不燙手,這小地方也是大智慧。如果籠屜真損壞不能修了,還可以讓師傅照原樣做一個新的,立等可取,價格也比商店里買便宜些。
現在家務勞動社會化,自己天天蒸饅頭的也少了,再加上籠屜的用料全來自純天然,取材多少會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且洗涮也麻煩,還容易破損,被漂亮的不銹鋼鍋代替也是必然的了,修籠屜這一行當也只能保留在老人的記憶中了。(何大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