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賽里木湖,便是果子溝了。
從果子溝始,便進入伊犁地區了。
28公里的果子溝縱貫北天山,
是312國道烏魯木齊——伊犁公路的必經通道,
也是伊犁的天然門戶。
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
命次子察合臺臺率軍,鑿石理道,刊木為橋,始成車道。
果子溝為我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古絲綢之路”北新道的咽喉,“鐵關”之稱。
果子溝曾經以野果多而得名。但據說現在幾乎無果。但這并不妨礙它“伊犁第一景”的美譽:溝內峰巒聳峙、峽谷回轉、松樺繁茂、風光秀麗。行駛于此,移步換景,驚喜連連。
尤其到了春夏,這里是新疆西部最美麗的山谷,時間會從每年的5月下旬持續到9月份。
十年前,2003年9月下旬,或許季節不對,果子溝云籠霧罩,寒風苦雨。行駛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仿佛凜凜蒼茫的古絲路上——
這樣的天氣,倒也讓我們領略了果子溝另一種山水寫意的大氣磅礴——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果子溝始終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十年后的2013年6月,終于在對的時候到了對的地方。
此時的果子溝,是清新的綠色世界:
草原青翠,松林墨綠,山巒如黛,層次分明——
生機勃發的夏日,這里卻是清涼而安靜——
溝谷安然的桃園人家——
登上果子溝的任一座斜坡都可以拍到林帶和山脊漫無邊際的層次、旖旎風光——
果子溝山高路險。雪崩、洪水、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
原先途經這里的車輛經常受阻滯留。
2011年9月30日,新疆公路史上建設難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最為壯觀的
賽果高速公路(賽里木湖——果子溝)全線通車。
全長700米、橋面高200多米的果子溝大橋如巨龍般騰空而起,穿山而過,
為果子溝平添“一橋飛架”的壯美景觀。
果子溝大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連云港至霍爾果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橋建成通車解決了伊犁河谷的出行難題,使伊犁能夠全天候通達烏魯木齊。
線條流暢、氣勢恢宏的穿山隧道橋梁也成為了一道獨特景觀——
無論天氣還是道路變化的美,十年后的果子溝都給我震撼之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