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7層,高64·5米,建于652年。唐僧翻譯佛經十余年就住在這里
在石雕前歇息一下。行走在占地50768.4平米(76畝)的大慈恩寺里,走走停停看看,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大雁塔,原來是包括在大慈恩寺里面的。千年古剎到處有金碧輝煌的殿堂與一尊尊雕像,獨具魅力,雄偉壯觀。渴望佛光照耀,天地一派澄明。
此次去西安,我有一個心愿,就是去西影參觀一下。記得2006年去東三省旅游,我就專門跑到長影,從畫廊里尋覓兒時最美好的記憶。沒想到,西影放假,空空如也。連一個展室都沒有,失望極了。在西影路,巧遇陜北漢子,看他的裝束多漂亮!我說,老鄉,可以合個影嗎?人家立即從提包里拿出家伙什擺了造型,超有型。您看,我也很配合呀。用時髦的詞說,這叫搭。謝謝老鄉!這照片絕對民俗,生活,喜歡嗎?
還是在西影路上,遇到一位盲人牽著導盲犬!我上前問它的名字,答曰,叫金毛。于是我又進一步請求,可否與它合影?主人欣然答應,并且交待金毛聽從于我。我牽著它,好開心哪。不過,這一張,金毛貌似不爽耶。狗狗,你不懂我的歡喜嗎?我對你,懷著一種美好的敬意叫做欽佩,你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狗狗,我們還能再見到嗎?
專門找到西影,卻一無所獲。我得留個紀念,告訴大家,我來過!
西安的城墻景區蔚為壯觀。初唐四杰在此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其中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之千古絕唱,說的就是這巍峨屹立的城墻。他在這里送別友人,吟詠“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抒發“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大丈夫豪邁之情。此刻,我站在這里,用心與先賢先哲們的靈魂對話,這種感覺真好。來的早,到了門口還沒售票。在馬路邊一通拍攝,逆光也不知道,又是車來車往,表情很忐忑呀。
換了一個角度,光線看上去也明朗了一些,笑容是不是也自然了一些?呵呵
城墻景區也是四方形建造,讓我看就和故宮差不多。東西南北都有門,大大小小加起來十七個,這是南門叫永寧門。北門叫安遠門。東門叫長樂門,西門叫安定門。門沒有開,也沒有游人,來得早就是好,連拍照都沒有任何干擾!
爬上古城墻,沿著城墻溜達,這日多云,有些許涼意。爬上去,腳下是彼時青磚,身后是蒼茫大地,心中有無限感慨。盧照鄰在《長安古意》里托古意抒今情,韻味深厚。末尾處“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真讓人共鳴。盛世遠走,大唐不再,我們能夠看到的,就是盧照鄰筆下的青松跨越千年。而此刻,它就在我身后。朝朝代代,歲歲年年,人們活在當下,不都是如此簡單生活著,快樂思想著,“出生入死”,重復著次第疊加的一行又一行腳印?!這古城墻的意義,就是一種生命的見證了。它見證人們的行走與滯留,存在與消失,它一定懂得的。
高高地站在這浩浩的古城墻上,遙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遙想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遙想似曾相識燕歸來?看似不搭,卻一定是浸潤了小女子淺淡的詩情與綿軟的秋愁哇。秋深了,天涼了,這一刻在丹鳳城,已經可以感受到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空氣在氤氳。而次日,我們就行走在雨中長安。長安,舊時亦稱丹鳳城,很美。
這是西安市可以不用買票參觀的景點。當然,也很少有游客進出。院子不大,展廳也很小。先在門前留個影吧,我把手放在胸前,想讓自己明白揣著的,是一顆中國心。
石刻的一面墻上,是張學良楊虎城二人肖像。依然是這個動作,無須太多言語。
行走在長安的大街小巷,觸摸每一段歷史溫暖的記憶,我的心,沉重亦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