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英國“脫歐”愈演愈烈。
為了能夠在截止日期(10月31)之前完成脫歐,英國首相約翰遜甚至建議女王暫時關閉議會,英國上下為何對“脫歐”表現的如此決絕,我們得先了解英國歷史,從歷史中也許能夠得到答案。
01
英國是一個由大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上的北愛爾蘭組成。
現在英國人的祖先是由凱爾特人、羅馬人后裔(羅馬帝國曾經征服不列顛)以及來自西歐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組成。
凱爾特人分三批來到不列顛群島,時間跨度達到500年,史稱布立吞人,也就是不列顛(britain)的意思。
羅馬人通過征服凱爾特人在不列顛站住腳。羅馬人不僅給不列顛帶來殺戮與破壞,同時帶來了進步與文明。在羅馬征服不列顛之后,宏偉的建筑代替了低矮的茅草屋,拉丁語與羅馬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漸得到普及。
盎格魯-撒克遜人作為日耳曼人的一支,大部分來自今天的丹麥和德國部分地區。這伙人說白了就是一群海盜,來到這片土地上不久,便成為不列顛的新主人。
當然,入侵者總會遭遇反抗的。英國傳說中的亞瑟王率領圓桌騎士多次擊退入侵者,亞瑟王曾經在巴頓山一戰中重創這些海盜殖民者,阻止了盎格魯-撒克遜人殖民的步伐,一直到公元550年之后,這群海盜才得以繼續西進。
公元650前后,盎格魯-撒克遜人先后在不列顛建立許多國家,其中最重要的有7個國家,英國歷史進入“七國時代”。
這七個王國分別為:北部的諾森伯里亞,中部的麥西亞,東部沿海地帶的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蘇塞克斯,從那個時候起英國才被稱為英格蘭,意思是“盎格魯人的地盤,盎格魯人自己做主”。
公元7-8世紀,隨著基督教在英倫諸國迅速傳播,七大王國中的諾森伯里亞與麥西亞相繼稱霸。
諾森波利亞從七個王國中率先嶄露頭角。經過不斷擴張,其領土逐漸擴大到北起福斯河口,南至威塞克斯邊境的地域。
8世紀左右,麥西亞王國開始崛起。麥西亞國王奧發繼位不久便吞并肯特王國,將其疆土范圍擴大到約克郡以南的大部分英格蘭地區;然后,他又與法蘭西王國皇帝查理大帝聯姻,大大提高自身在歐洲的威望。
如果不是維京人與威塞克斯王國的異軍突起的話,奧發國王很可能統一整個英格蘭地區,但是歷史容不得半點假設。
維京的原意是海盜,這批兇悍的維京海盜早在8-11世紀300年的時間里就在整個歐洲翻江倒海。
這伙人有兩大特點:一是壓根不相信基督徒的“鬼話”,二是有“專業特長”。這些人壓根不相信什么基督教義,更沒有什么愧疚心理,所以殺人如麻卻心靜如水;同時,這些人“活好”,不僅航海技術好,而且武器裝備精良、作戰勇猛。
公元841年,憑借一種柄身超過1米的長柄戰斧開路,維京人開始對英格蘭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攻擊。沒過多長時間,維京海盜就一舉征服強盛的諾森伯里亞王國和麥西亞國王。
維京海盜所到之處,他們把英格蘭的財富洗劫一空,同時將他們的語言、文化、習俗傳播英格蘭地區,甚至與當地人組建了家庭。因此,現代英國人中的血統中不僅包含凱爾特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同樣包括海盜血統,維京人生存的地區被稱為“丹麥區”。
16世紀開始,英國“皇家海盜”事業能夠發展的如此旺盛,是否受到基因影響?我們不得而知。
現在,維京人在英格蘭的主要對手只剩下威塞克斯,一山難容二虎,威塞克斯與維京人的戰斗一觸即發。維京人身披鎖子甲,手舞戰斧與巨盾,氣勢洶洶而來;迎接他們的是埃格伯特的孫子,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阿爾弗雷德大帝”。
871年1月,著名的“阿什頓之戰”爆發。當時的阿爾弗雷德率領一支近千人的隊伍與維京人在英格蘭中部決戰。維京人個個身經百戰,驍勇善戰,而威塞克斯軍隊沒有退路,只能放手一搏,最終維京人大敗。
阿爾弗雷德乘勝追擊,一天之內就殺死1個丹麥國王與5個丹麥伯爵,從此聲名大震。
在接下來的一系列的戰斗中,雙方互有損傷,于是各自休養生息,找機會再一決雌雄。
878年,丹麥王古斯倫在主顯節(基督徒的節日,所有基督徒都要去教堂做彌撒,士兵也不例外)的當晚,率領大軍突襲威塞克斯。阿爾弗雷德猝不及防,最終大敗,最后逃到一個牧羊人的茅草屋里才幸免于難。
阿爾弗雷德并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在維京人認為自己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開始過上花天酒地的好日子,阿爾弗雷德數次假扮成藝人穿梭于維京人的軍營,他在尋找合適的時機反攻。
875年,反攻的時機來臨。由于做好充分準備,而維京人長期疏于戰事,阿爾弗雷德在“埃丁頓戰役”中大敗維京人;最終,阿爾弗雷德與維京人達成協議,維京人皈依基督教并退出英格蘭,重新回到“丹麥區”,阿爾弗雷德成為英格蘭人公認的領袖。
阿爾弗雷德武功與文治并舉。在文化方面,他親自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制定英國第一部法典《法爾弗雷德法典》。
編年史與法典的問世,大大加強了英格蘭人民的民族意識,為英格蘭后期的統一奠定文化、法理以及心理基礎。
同時,英國在10世紀就已經形成完整的獨立國家,將其他歐洲國家遠遠甩在身后。《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稱道:“所有自由的效忠與阿爾弗雷德的英國人(換言之,不在丹麥人統治下)都稱阿爾弗雷德為他們的王。”
公元899年,阿爾弗雷德大帝去世,強將手下無弱兵,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子孫經過70年的時間的勵精圖治,把威塞克斯王國推向頂峰。
然而,威塞克斯王國傳至埃塞爾雷德二世這一代,“沒頭腦”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之所以說其“沒頭腦”,是因為此人文不能治國,武不能攻伐)把其祖輩積累下的榮光被他消耗殆盡。
此時的維京人經過100多年的勵精圖治,正在“磨刀霍霍”向英格蘭。988年,丹麥新王繼位之后,不斷騷擾“沒頭腦”國王,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無力抵抗,不得不每年向維京人繳納“丹麥金”(就像宋朝向遼、金、西夏進貢一樣)。
糟糕的是,這筆丹麥金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丹麥人收到賄賂之后,表面上答應解甲歸田,但是等到第二個“狩獵季”,他們又會卷土重來,并且要的更多。
有詩為證:
說是拿錢可消災;
可我們已是一而再,再而三;
一旦給了丹麥金,
你就永遠別想擺脫丹麥人。
1002年,“沒頭腦”國王又做了兩件和其綽號相“匹配”的事情。一是和諾曼底公爵的女兒愛瑪結婚,以求通過裙帶關系緩解外部壓力;二是對居住在其統治區域的丹麥人大開殺戒。
斯萬國王見狀迅速攻擊英格蘭。埃塞爾雷德無力阻擋,迅速逃到諾曼底老丈人那里,看樣子當年與愛瑪聯姻還是比較有先見之明的。
自此,阿爾弗雷德大帝創立的帝國宣告覆滅,歷史掀到維京人統治下的“丹麥王朝”這一頁。
02
斯萬控制整個英格蘭之后,卻沒有當英格蘭國王的福分,第二年便身亡。“無腦國王”可能喝了安神補腦液,“腦補”了一次,迅速回國復歸王位。
斯萬與“沒頭腦”國王的戰斗很快被雙方子孫之間的爭斗接續。1016年,斯萬的兒子克努特與“沒頭腦”國王的兒子埃德蒙二世展開拉鋸戰。最終,克努特取得最后的勝利,雙方約定,埃德蒙二世僅僅擁有威塞克斯這塊地方,剩余的地方權屬于克努特。
不久,埃德蒙二世死去,克努特順理成章成為英格蘭國王。
克努特國王控制英格蘭之后,為了更好的統治英格蘭,他開始實行“英國版”的“分封制”。克努特將英國分為4個伯國:諾森波利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威塞克斯。看樣子,他沒有熟讀中國歷史,否則的話,打死他也不實施分封制。
由于國土面積過大并且隔海相望,克努特心力憔悴。一會兒要平定叛亂,一會兒要安撫內部,不到40歲就累死了。
在他死后的繼承人選拔成了一個大問題,這一切跟王后愛瑪相關。我們知道,沒頭腦國王曾經迎娶過諾曼底的愛瑪,后來在沒頭腦國王死后,愛瑪又嫁給了斯萬。
這樣的話,愛瑪就為英格蘭誕下兩大王族。一族為盎格魯-撒克遜血系,一族為維京血系。愛瑪與沒頭腦國王生下了小阿爾弗雷德與小愛德華,與斯萬生下了哈德克努特。
斯萬去世之后的繼承人之爭開始。先是小阿爾弗雷德想“撿漏”,借口回英格蘭見母親之名,意圖奪取王位,后來被當時英格蘭的權臣戈德溫所殺,戈德溫連續立了丹麥血系的2位王子為王,誰知對方都是“短命鬼”,最終讓盎格魯-撒克遜血系的小愛德華撿了個大便宜。
自小愛德華開始,英吉利王朝登上歷史舞臺,后人稱之為盎格魯-撒克遜王朝。
小愛德華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人稱“虔信者”愛德華。他從小在諾曼底長大,在其繼位之后,開始大面積啟用諾曼人。
“虔信者”愛德華與權臣戈德溫之間的爭斗開始。先是愛德華拉攏分封國中的諾森伯里亞與麥西亞,將戈德溫家族趕出英格蘭,并收回其土地。后來,戈德溫家族帶領艦隊反戈一擊,愛德華不得不歸還沒收的土地。
戈德溫去世之后,威爾士開始進攻英格蘭,這就為愛德華家族“下課”埋下伏筆。愛德華打仗不行,可是英格蘭有擅長打仗的,并且這個人也不是外人,就是戈德溫的兒子哈羅德。
在那個時候,戈德溫的三個兒子已經控制英格蘭大權,哈羅德在抗擊外敵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在英格蘭也聲名遠揚,愛德華去世之后,“賢人會議”(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重要政治機構,它有權批準王國內最重要的決定,由國王不定期組織召開,成員包括主教、郡長、貴族等)就立哈羅德為王,人稱“哈羅德二世”。
哈羅德二世剛繼位,“砸場子”的就來了。
愛德華表弟,諾曼底公爵威廉聲稱,愛德華國王早在1051年就面對著累累白骨向自己發誓,在他死后由威廉繼承英格蘭王位。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擁有6000騎兵與弓箭手的威廉戰勝哈羅德8000人的農民軍隊,哈羅德也在戰斗中被射中眼睛死亡。
在相繼攻占丹佛爾港、坎特伯雷以及倫敦之后,英格蘭已經落入威廉手中。1066年圣誕,威廉在威斯敏特教堂加冕國王,史稱“威廉一世”。
在征服英格蘭之后,威廉一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政治上加強王權,宗教上對英國國教進行改革,對全國土地、人口財產進行全面徹底地普查等。
可以說,威廉一世建立的諾曼王朝是決定英格蘭未來走向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威廉對英格蘭進行絕對君主的統治,但是英格蘭人捍衛自己權利與自由的傳統,早在諾曼時代之前,就已經生根發芽。
03
威廉一世去世不久,為爭奪王位,英格蘭王國內部比較紛亂。威廉一世有3個兒子,大兒子是羅伯特,二兒子小威廉,小兒子亨利;最終二兒子威廉繼位,大兒子羅伯特被封為諾曼底公爵。
威廉二世繼位之后,橫征暴斂,激起民憤,在一次打獵過程中被隨從射箭“誤殺”,跟隨其打獵的亨利迅速繼位(誰安排射殺的威廉二世,你懂的)。
亨利繼位后主動緩和與教會的關系,在他的統治之下國泰民安,人稱“賢明者”亨利。
亨利死后,王位最終傳給其外孫小亨利,人稱亨利二世,由于亨利二世的父親喜歡在自己的帽子上別一朵金雀花,所謂亨利二世統治時期被稱為“金雀花王朝”。
盡管亨利名義上是一個法國人,但是亨利二世是“懺悔者”愛德華的后代,也就是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子嗣,王國又回到英國人手中。
亨利二世繼位之后,加強司法改革。亨利二世健全以普通法為基礎的國王法庭與巡回法庭,在刑事與民事訴訟中實施陪審團制度,這使得英國開始普通法的形成過程,為普通法的傳統在英國形成建立大致框架。
亨利二世去世之后,其子理查德繼位,人稱“獅心王”理查德一世。(傳說中他曾經把手伸進獅子的口中,從中掏出心臟來)
1194年5月,為了奪回自己曾經被困于奧地利時期法國趁機搶走的地盤,亨利二世向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宣戰。盡管亨利二世奪回自己國家的領土,但是在一次戰役中不幸被冷箭射中身亡,亨利二世死后將王位傳給曾經背叛自己的弟弟約翰。
約翰繼位之后在與腓力二世的戰斗中節節敗退,到1206年,“孔雀花王朝”在法國境內的領土已經喪失殆盡,只剩下海岸對面的英格蘭,所以人們宋給他一個外號“失地王”。
約翰打仗不行,治理國家也不行。隨著經濟發展與工商業的繁榮,英國城市一下子增加300多個,這些城市希望有一定的自治權,這些新興的市民階層與經營工商業的中小貴族希望能夠限制封建主的權力。而約翰只懂得橫征暴斂、擴充軍備,使得人們怨聲載道。
更可怕的是,約翰還得罪了教會。那時候的教會力量非常大,當時的教皇英諾森三世可謂勢力非常大,他經常放在口頭的話是,國王是月亮,而教皇卻是太陽,太陽的光輝更加燦爛。
約翰不僅不承認新任主教,還把教會人員趕出英國,后來,隨著法國發動一系列針對英國的戰斗,約翰在內憂外患之中不得不承認教皇的統治。
約翰在與法國斗爭中接連失敗,忍無可忍的人們逼其簽訂《大憲章》。1214年,約翰在布韋恩之戰中再度落敗,英格蘭人民忍無可忍,向約翰提交一份措辭強硬的權利要求書,即《大憲章》。
《大憲章》規定,國王只是貴族中的一員,并沒有更多的權力。《大憲章》共有63條,具體包括稅收、繼承、監護、保護工商自由等。
《大憲章》看似一條條瑣碎的條款中蘊含著英國“普通法”的原始痕跡。英國法律由一些具體的法律條款組成,如珊瑚礁一般緩慢成長,不存在一個絕對權威。
說白了這種法律無外乎是一種共識。大家都認為這個事情該這么辦,法律就這么規定,這跟歐洲大陸的成文法迥然不同。
《大憲章》同時明確規定,由貴族組成的委員會可以隨時召開會議,會議可以否決國王的命令,這也是英國議會的雛形。
約翰去世之后,亨利三世繼位。亨利三世及其之后的幾任國王都承認《大憲章》的法律效應,從此,“王在法下”、“議會至上”原則開始印到人們的頭腦中,拔都拔不出來。
1258年4月,西西里國王去世,亨利三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位,準備向教皇行賄,為了湊足供奉,又開始征稅,這就令貴族們更加不滿。
最終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亨利三世與貴族們在牛津舉行會議,貴族們強迫亨利三世簽訂比《大憲章》更加進步的《牛津條例》。《牛津條例》成為《大憲章》之后又一重要法律文獻,后期也逐步形成定期召開議會的習俗。
亨利三世去世之后,其子愛德華一世繼位。
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的最大功績在于推行議會制度,重視立法。在其執政期間,英國議會制度終于定型,同時他頒布許多成文法律,為其贏得巨大的名聲。
愛德華一世窮盡一生締造的豐功偉績,被他的同性戀兒子糟蹋光了。愛德華二世不愛江山也不愛美人,就喜歡寵幸自己的“男朋友”加維斯頓,整天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
1308年,愛德華二世迎娶法國公主伊莎貝拉(人稱“法國母狼”)。伊莎貝拉來到英國,發現丈夫的怪癖之后怒不可遏,時刻準備著返回法國復仇。
愛德華二世本來就聲名狼藉,后來又在與蘇格蘭的戰斗中一敗涂地,而更大的危險也在威脅他。
1315-1322年間,英國連年糧食歉收,后來又發生大批牲畜死亡,國內動蕩不安,而愛德華二世的“重口味”一點也沒有改變,這就激起王后伊莎貝拉的極度不滿。
1326年,她從法國糾集一支軍隊殺回倫敦,愛德華二世不久就被處死。
1327年,愛德華三世繼位,經過一番爭斗之后,愛德華三世掌握了英格蘭的實權。愛德華三世雖然也非常討厭平時“妖里妖氣”的父親,但是母親與情夫的大權獨攬、結黨營私同樣十分不滿。
1330年10月,在貴族的支持之下,他處死母親情夫,囚禁母親。
愛德華處理好家事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曾經在“班諾克本”打敗自己的蘇格蘭。此時的蘇格蘭已經由老國王羅伯特一世傳位給兒子大衛,大衛遠沒有羅伯特一世的才能,在“哈里敦山戰役”中敗北,愛德華三世平定蘇格蘭之后,劍指法國。
04
1337年,英軍從大不列顛出發,直指法國北部,一場英法百年大戰(實際上是114年)一觸即發。
從戰前兩國實力對比上來看,法國的實力遠優于英國。法國地盤比英國大,人也比英國多,并且還是主場作戰。但是這些優勢都不足以支撐一場戰爭的勝利,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起作用。
1340年6月,英法第一次大規模交戰在海上進行。盡管法國戰艦是英國的3倍,但是英國海軍有著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經過幾次戰爭之后,英國全面掌握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
隨后,英法的戰場從海上轉移到陸地。在克雷西之戰中法國同樣一敗涂地。
在英國相繼攻占法國重要港口加來港之后,由于“黑死病”肆虐,歐洲人口銳減三分之一,兩國只好鳴金收兵。
五年之后,愛德華三世從“黑死病”中恢復過來,率領英軍重啟戰事。最終法軍大敗,不得不與英國簽訂《布勒丁尼條約》。根據條約規定,英國國王獲得法國北部的加來港和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結束。
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是在英王理查德二世與法王查理五世之間進行。理查德不是查理的對手,法國收回大片領土,雙方簽訂20年的停戰協議。
1399年,愛德華二世被廢除,亨利四世登基,英國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
等到亨利五世上臺之后,第三次英法戰爭爆發。亨利五世為理查德二世出了氣,不僅大敗法軍,而且與法國簽訂屈辱的《特魯瓦和約》,其中包括廢除法國太子的繼承權,英法兩國聯合共奉一王,查理六世死后由亨利五世繼承王位等。
此時,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理想中囊括法國、英國的大帝國已經形成輪廓,可惜天妒英才,1422年,亨利五世因患傷寒不治而亡。
亨利六世繼位之后,英法戰爭進入白日化時期。1428年,英軍包圍法國南北的戰略要地奧爾良,經過長期圍困之后,查理七世甚至一度想放棄江山。
就在這個時候,事情出現轉機,英軍的侵略行為激起民憤,法國境內全民性的抗英運動出現。
圣女貞德領導的隊伍為法國解圍。圣女貞德以宗教力量喚醒法蘭西民族共同抗英的熱情,法國上下群情激憤,長達7個月的奧爾良之圍被解除。
1436年,英軍被逐出巴黎;1449年,查理七世率軍全面進攻英國,英軍被逐出諾曼底;1453年,在卡斯蒂永一戰中法軍取得大勝,英法百年戰爭畫下句號。
結語
英法百年戰爭之后,英國開始把重心從國外轉移到國內,這群說同一種語言,唱同樣的圣歌,擁有同樣的觀念的人們,逐步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民族國家。
確切地說,經過1000多年的沉淀,一個具備自己獨特基因的民族逐步形成。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周邊的人,就是“我們”,同樣認識到自己與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盡管存在絲絲縷縷的關系,但是終究不是自己人。
他們只承認與他們同根所生的人才是自己人。所以,英國人只承認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是他們的同種,他們同屬“五眼同盟”,這五個國家同時分享全球的情報。
我們帶著這些歷史事件去看當下的英國脫歐,就可以看出其歷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