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8日,釣魚臺國賓館。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對前來專訪他的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記者講述了他少年時期的一個故事,這個簡單的故事蘊含的深邃哲理,成了安南先生應對自己生命中一切挫折和挑戰的指路明燈。
他說,有一天,我的老師在講課的黑板上掛了一張白紙,白紙的右下方有顆明顯的小黑點。他問我們:“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 “一顆黑點”,我們整個教室里的人幾乎都做出了這樣的回答。
“不能這樣,孩子們,你們不能這樣。這首先是一張白紙!”我的老師那一刻沉重面焦的的神情令我終生難忘。說到這里,安南先生突然直起腰,左手在自己的右手上用力握了握,波光盈盈的眼神如荒漠中的一道閃電……
電視熒屏上這長不過十秒鐘的特寫鏡頭,從此深深烙進了我的腦海。
生活中有多少平凡而清新、清新而雋永的道理讓我們這些凡人感動?可一次真實的感動之后究竟能給我們留下什么?一張白紙有多大?一顆黑點又有多小?
前天,我參加了市里一個藝術品競賣助殘
活動。
活動最后一項:被捐助者代表阿魯現場畫一幅國畫,以表達全體被愛心包圍的人對該
活動的謝忱。
也許是激動,也許是緊張,也許就是阿魯仍然在不斷萎縮的右腿站立不穩吧,一個趔趄,雪白的六尺宣紙上什么都沒畫就多出了一個小拇指大小的墨漬。場面瞬間膠著。一個工作人員馬上跑過來詢問是否更換一張畫紙?始終站在畫案邊上的老畫家羅墉立即擺手,示意工作人員“不必”。由于墨漬幾乎位于宣紙正中,看得出年輕的阿魯對它頗費思量,手中的狼毫在硯盤里蘸一下、舔一下,舔一下又蘸一下……
最后,在阿魯筆下還是飛出了一只遒勁的雄鷹,羅墉老先生親筆將那個可惡的墨漬,畫成了雄鷹雙爪下緊攥的一顆石子?,F場一片贊嘆的掌聲。
一張白紙有多大?一顆黑點又有多???它們有它們自己的尺碼。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生命碩大的白紙構思,創作成一幅精品?把那一顆又一顆生命的疵點變成雄鷹爪下的石子,或者耕牛蹄下的泥塊,或者湍急河流上那不堪一擊的落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