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深秋,畫家林風眠(1900—1991)游歷了蘇州天平山。天平山雖然海拔只有200多米,在中國的諸多名山中算不得高峻,但它卻是蘇州郊外最值得一游的名勝,池水、松柏、楓林、屋舍、遠山相映成趣,自然與人文融合無間,景觀極富層次。此次天平山之游,給當時正努力開創(chuàng)藝術新境的林風眠以極大的靈感。此后,他在天平山總體印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山水風景畫,這些作品無論在構圖還是用色上都或多或少帶有天平山的影子,亦成為后世公認的經(jīng)典。
林風眠的秋景山水是從天平紅楓得到的靈感
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天平山的秋色,造就了林風眠這位融匯中西的現(xiàn)代藝術巨匠。而那片曾給予他無限靈感的古楓林,從扎根天平到享譽天下,經(jīng)過了400多年歷史。
紅樹蕭蕭閣半開
林風眠見到的天平楓林屬于楓香樹,由于不是本地原生樹種,因此楓香在蘇州并不多見。清代蘇州詩人李果(1679—1751)就注意到,西郊群山的喬木以松、栝、杉、榆為主,只有天平山有集中成片的楓林。每到深秋,丹楓與蒼松相互掩映,那景色如詩如畫。
范允臨像
據(jù)《天平山志》記載,這片楓香樹最早是由范允臨(1558—1641)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辭官回蘇修建天平山莊時所植。按照清初人汪琬《前明福建布政使司右參議范公墓碑》中的說法,范允臨是萬歷二十三年進士,一開始他在南京為官,八年后擢云南按察司僉事,提調(diào)學政,在云南任職約五年后,改授福建布政使司右參議,但他沒有去福建上任,直接辭官回到蘇州。我國的野生楓香種群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湖北、貴州、廣西、廣東等省區(qū),這與范允臨的宦游軌跡有諸多重合,他在任職地或回蘇途中收集楓香樹苗是完全有可能的。
范允臨的“蕭蕭閣”印章
由于缺乏當時記載,要想還原范氏當年栽楓的細節(jié)頗為不易。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范允臨行草七言詩條幅。根據(jù)意境推斷,詩句描寫的應該是天平山莊和山莊后的小孤山梅林,條幅右上角還鈐有一枚“蕭蕭閣”引首章,其顯然是以主人齋號入印。范允臨當年擁有的宅園不止一處,但唯獨天平山莊以樓閣聞名。董其昌游天平山贈范允臨的詩中有“滇海奇游萬里余,天平樓閣化人居”的句子。張岱到天平山拜訪范允臨,亦注意到山莊中的“繪樓幔閣”。
晚明吳門畫家張宏筆下的天平山莊
以范允臨之淵博,給廳堂樓閣及園中景物題名不會沒有出典。“蕭蕭”原是形容風拂草木發(fā)出的聲響,因為楓樹遇風則鳴,故唐人常以此二字形容楓林,如張祜《華清宮四首》中的“紅樹蕭蕭閣半開”,又如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中的“紅葉晚蕭蕭”,再如戴叔倫《過三閭廟》中的“蕭蕭楓樹林”。由此不難想見,當年范允臨根據(jù)唐詩意境在山莊營造楓林景觀,而蕭蕭閣應該是專為賞楓而設的樓閣。
晚明時期表現(xiàn)秋景的設色山水圖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紅葉與蒼松相互掩映的畫面,這頗能反映當時文人的審美取向。造園如作畫,范允臨為山莊設計景觀時,亦注重青松與紅楓的搭配。他曾在一幅描繪天平山景物的畫上題道:
天平西嶺草萋萋,舊種寒松望不齊。
澗底石泉流落葉,山頭月出鳥還啼。
范允臨《天平山》詩手跡
在距今400多年前的一個深秋時節(jié),范允臨登上天平山欣賞秋景,山中秋草萋萋,昔年種下的松樹還沒完全長成,看上去高高低低。他從南方帶來的楓香樹此時尚未形成萬丈紅霞的壯觀,但山泉中流動的片片紅葉也頗有詩情畫意。
澗底石泉流落葉 鄭思年 攝
年年秋色照丹楓
范允臨留下了不少描述天平山景色的詩文,他吟詠春季的梅花、桃柳,夏季的荷花,冬季的瑞雪,以及四季常青的松竹,卻唯獨沒有為紅楓寫過一篇詩文。來不及等到楓樹長大,崇禎十四年(1641)84歲的范允臨走到了生命的終點,短短三年后,國祚276年的大明王朝壽終正寢。
朱彝尊像
生于崇禎二年的文學家朱彝尊(1629—1709)晚年來到天平山時,清朝立國已經(jīng)一甲子有余。他的《天平山謁范文正公祠》詩以“今睹天書銀牓在,年年秋色照丹楓”結尾,并自注說:“康熙四十四年(1705)御書‘濟時良相’扁懸諸南檐祠,有老楓三十本。”此時距離天平山莊落成將近百年,朱彝尊眼中的楓香樹此時已顯現(xiàn)婆娑老態(tài),但還沒達到“古”的程度。
宋犖像
1692年至1705年擔任江蘇巡撫,被康熙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的宋犖(1634—1714)和朱彝尊是同時代人,他治理江蘇期間勤政愛民,救災濟困,深受百姓擁戴。宋犖也是個旅游達人,當聽說天平山擁有蘇州最美的紅葉景觀時,康熙四十年(1701)農(nóng)歷九月,他忙里偷閑到此一游。
連蜷雅柏攢,夭矯霜楓矗。
或絢如赪虬,或燦如黃菊。
參差青松間,一一媚晴旭。
晴朗的天氣讓宋犖心情大好,他注意到,天平山的楓葉在秋季呈現(xiàn)不同色彩,有的已經(jīng)紅透,有的呈現(xiàn)金黃,錯落于蒼松翠柏之間。生活在乾隆至道光年間的蘇州狀元石韞玉(1756—1837)對天平紅楓的熱愛絲毫不遜前賢,賞楓歸來每每吟詩作賦,將“涼秋九月霜華零,丹黃雜糅若繡屏”的景色描摹得淋漓盡致。他還將紅楓與范仲淹的先賢懿德聯(lián)系起來,呼吁世人像尊敬范文正公一樣愛護這些古楓樹。
石韞玉像
受官宦、名士們的影響,天平賞楓活動迅速風靡起來,并逐漸成為一項吳地民俗。與石韞玉同時代的蘇州人顧莼(1765—1832)在《吳中風景》中寫道:“丹楓爛漫錦妝成,要與春花斗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游人多半在天平。”聊聊二十八個字描繪出當時天平賞楓的盛況。成書于道光年間,介紹蘇州民俗風物的《清嘉錄》對天平紅楓更是推崇備至:“郡西天平山,為諸山楓林最勝處。冒霜葉赤,顏色鮮明,夕陽在山,縱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蘇州人做事向來講究時令,過去以農(nóng)歷十月十五日下元節(jié)后為天平觀楓活動的最高潮,看過了楓葉,一年的游事才算圓滿。
風景天然足漫游
吳昌碩《天平山看楓》手跡
清代自道、咸以來國是日非,太平天國戰(zhàn)爭結束后,蘇州很多名勝古跡已是面目全非,旅游活動亦受到影響,但天平賞楓的習俗依然延續(xù)了下來。光緒乙酉年(1885)深秋,客居蘇州的吳昌碩(1844—1927)跟隨朋友到天平山游玩。當時的天平山雖然荒涼,但百年古楓在歷經(jīng)風霜洗禮與朝代更迭后展現(xiàn)出的驚人生命力,還是讓吳昌碩震撼不已。直到夕陽西下,一行人才興盡而歸。
吳湖帆1949年所作《天平秋色》扇面
吳昌碩詩、書、畫、印俱佳,是中國藝術史上承前啟后的巨匠。在他登臨天平后的百年間,接踵而至的賞楓人中有徐悲鴻、顏文樑、吳湖帆、陸儼少、李可染、林風眠、林散之等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甚至連京劇泰斗梅蘭芳也曾傾倒于天平紅楓的艷麗。他們有的專程為寫生、尋找藝術靈感而來,有的只是偶過姑蘇,應友人之邀到天平作半日閑游。
陸儼少所作天平紅楓寫生畫
隨著近代中國大眾傳媒的興起,天平紅楓名聲的傳播已不完全仰賴名流才子們的詩文書畫。1927年春,以提倡旅游為宗旨的《旅行雜志》由近代銀行家、旅游業(yè)創(chuàng)始人陳光甫創(chuàng)辦于上海。《旅行雜志》1935年第十號在顯著位置刊登了天平古楓林照片,并有關于天平紅楓的介紹:“(天平)山多楓樹,秋深時楓葉冒霜盡成紅霞,又為蘇地著名佳景。”民國時期,類似有關天平紅楓的介紹屢屢見諸報章、雜志,讓天平紅楓迅速躥紅。
《旅行雜志》1935年第十號刊登的天平古楓林照片
當時負責管理天平山的范氏家族也主動順應潮流,推動天平山旅游開發(fā)。1933年9月10日,靈天路的前身景范路正式通車,極大方便了前往天平賞楓的游人。為這條路的建設奔走出力的人中就有范氏后裔,該道路最后被定名為“景范”,正是取景仰范仲淹之意。1948年,由藝林出版社社長、范仲淹第二十九世孫范懋達主持編印,范煙橋、范君博等范氏名人提供文化支持的《天平山導游》正式對外發(fā)行三萬冊,這也是最早一本專門介紹天平山的旅游書刊。這本口袋書以“霜楓紅擁御碑亭”彩圖為封面,主打紅楓品牌以吸引游人。范懋達的同宗兄弟范以日還欣然賦詩稱道紅楓之美:
夕陽紅樹最宜秋,風景天然足漫游。
系個舟兒安個硯,不須磊石再成樓。
1948年出版的《天平山導游》封面
1949年4月27日,蘇州解放。不久之后,范氏族人將包括天平山在內(nèi)的族產(chǎn)捐獻給人民政府。1954年初,當時的蘇州園林管理處正式接管天平山,并于是年5月開始陸續(xù)修繕御碑亭、接駕亭、高義園等建筑,疏浚十景塘,對歷經(jīng)劫難存活下來古楓開展保護工作。同年8月1日,天平山作為公共景區(qū)正式對游客開放,一年一度的天平賞楓民俗不僅延續(xù)了下來,而且相比以往更盛,慕名前來采風、寫生、創(chuàng)作的文學家、書畫家、攝影家不知凡幾。改革開放后,景區(qū)管理處對天平古楓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并逐年補種楓樹,顯著提升了紅葉景觀效果。如今每到深秋,游人來到天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楓紅、松青、水碧的絕妙景觀,比之古人所見可謂遠勝矣。
撰稿:天平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處 俞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