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的地名研究,也許1979年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那是因為在這一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在歷經了八年(1979~1986年)的普查后,獲得了豐富的地名資料。并對普查的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有效提高了我國地名管理水平。并且開始在各級的政府內,陸續都設立了相關的“地名管理”機構。如今上海的市、區的兩級行政機構,都設置有“地方志”辦公室和“地名”管理辦公室。
2017年黃浦區地名審核專家組聘書
非常有幸的是,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2014~2018年),我是一位親歷者,而且還是上海市黃浦區專家審核組的成員之一。具體負責對老南市區地名的審核工作。上海古城的老城廂,恰恰位于老南市區的行政區內,所以可以這么說:國家地名資料庫中,關于上海老城廂的地名歷史資料,我是從頭到尾都仔細閱讀過和看過的。
由于相互的關聯作用,一個關于“上海”系列地名的歷史資料,從上海浦、上海務、上海鎮、上海縣、上海市、上海地區、上海城市、上海古城,直至今天的“上海”城市群……,都以“上海”冠名的系列地名的學習與探索,漸漸走進了自己的腦海之中。這里面上海城市和上海古城,才是自己關心的重點和難點。
嚴格意義上來說,元代1291年的上海建縣,是“上海”系列地名中,歷史地理面貌最清晰的開始年。現在我們都知道,地名是地理實體的名稱。簡單點來說:地名,就是特定空間上地理實體的名稱,這才是地名的真正含義。
然而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上海縣志中的地圖,其實連基本的比例尺概念都沒有,但大致的地理位置還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歷史上的“上海縣”
二千二百多年之前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開始形成。秦始皇對國家的行政管轄,實行“郡、縣”制,也就是今天的“省、縣”制。
從此確定了“縣”這一級行政體制,在中華大地上長達二千多年的特殊歷史地位。因為每個中國人的籍貫,都是有“省名”加“縣名”后,來書寫確認的。如江蘇省上海縣人、江蘇省松江縣人、浙江省嘉善縣人等等,由此可見“縣”級政府,在中國行政體制中的重要地位和深遠意義。
中國的“市”一級行政建制,那是1921年從設立廣東省的廣州“市”后,才正式有了“市”這一級的行政建制,從此中央、省、市、縣、鎮、鄉,這樣的行政管轄體制,一直延續至今。從秦代到今天,中華大地上曾經有過二千多個不同的縣級政府。直到今天“縣”級政府,依然還是中華大地上最主要的基層政府機構。今天甚至還出現了“縣”級“市”的建制,如今天的江蘇省的昆山市,就是一個縣級市。可見中國大地上的縣級政府,是一個多么重要行政建制。
元代的1291年8月19日,元朝廷批準新組建一個的“上海縣”。從此在元、明、清三朝和民國初,中國有了一個“上海縣”的存在。1927年的民國時期,在老上海縣內,以上海縣城為中心組建成立了中央直轄的上海特別市。從此,一個省級建制的中央直轄上海市問世,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古上海縣全境圖(1291年)
在古代的《上海縣志》之中,我們都能看到有上面的這么一幅地圖,也許這也是我們大家唯一見到的一張古上海縣的全境歷史地理圖吧。它首次將古代元朝組建“上海縣”的五鄉二十六保,被一一詳盡的描繪出了它們各自五個“鄉”的歷史地理位置的區域究竟在何處,以及全縣二十六個保的具體方位圖。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即1291年8月19日,元朝廷批準將太湖流域吳淞江下游的長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鄉二十六保,組建設置了一個全新的“上海縣”。而上面的這張地圖圖中,我們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但也看到了很多值得困惑的地方?。
首先是,歷史上所描繪的青龍鎮、白鶴鎮,我們都能看到它們的鎮名和大致的地理位置圖。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關于“上海鎮”的任何痕跡。原本在古代的《上海縣志》中,都有過關于“上海鎮”的描述,但偏偏缺少“上海鎮”地名之下,關于它完整的地理實體的任何平面圖。這就讓我們后人對于上海鎮地名的研究和探索,產生了很大的困惑、疑問和不解之處。
其次,讓我們見到了上海縣城,是在高昌鄉的地界上,在黃浦江的西岸。
另外,黃浦江(曾經的黃浦)兩岸的各鄉與保的行政建制,也能看得非常的清楚。更重要的是上海的浦西和浦東的地理概念,此時也都一目了然,看得非常的清楚。
這些歷史地理知識,讓我們對古代的上海縣,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但是對于上海縣地界上,是否有過上海鎮?又多了一份困惑?對于上海鎮地名之下的地理實體,我們確實一無所知?因此希望能否在尋找上海鎮的地理實體方面有所突破,將上海鎮更完整的歷史與地理資料整理出來。
上海縣的“縣城”
上海的縣城,從上海建縣時就開始有了,那是以縣衙為中心的一片城區。這是因為這里沒有農田,也沒有農宅,相對農村而言,這里就是一片小城市。
這片城區可是上海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這里有縣級政治行政管轄中心,有手工業和商鋪的存在,有文廟和縣學的文化設施……。這里就是古代的上海的一片小城市。
這里原先也是一片寧靜的不設防的小城區,只是后來由于明代倭寇的多次侵犯并損失慘重后,于是在明代的嘉靖年間便修建了上海縣城的城墻。上海縣從此有了城墻,也從此有了用城墻圍起來的上海縣城。
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上海縣城全境圖
上圖為清代同治年間的上海縣城全境的地圖,以上海縣衙為縣城中心的上海城,其大致的基本輪廓,大家還是能看得很明白的。古代歷史上的上海縣的縣城,它們的特定空間上的地理實體,至少大家都能夠從同治年間的上海縣城全境圖中,看到了大概的基本面貌。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城市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放眼中國古代的縣城,其總共才只有二千多座,而730年前,就開始有了地名為“上海”的縣城,這是上海建城里程碑的開始。自己能成為“上海古城”的一個研究者和探索者,深感欣慰。
臨江(吳淞江)靠海(東海)的上海縣城,其特有的人文與地理位置,終于讓它在大約300年之前的1730年,迎來了它歷史發展中的轉折之年。一個原先并不出名的小縣城,從此逐漸成為了長江下游南岸一個重要的顯赫之城。
上海道的“道城”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曉,從1730年清雍正八年開始,上海縣城不但僅僅只是一個上海縣的“縣城”,甚至還是一座上海道的“道城”。
清代的“蘇松太道”又稱“上海道”的全道歷史地理全境圖
清代的朝廷,在原明代的省、府、縣的三級行政管轄體制中,增設了“道”這一級的行政管轄機構,形成了省、道、府、縣,這樣的四級行政管轄機構。原明代的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到了清代后,便成為了江蘇省、上海道(蘇松太道)、松江府、上海縣,這樣的四級行政管轄體制。
清代最富裕的江南地區,設有江蘇省管轄下的蘇松太道,因為道署設在上海縣城內后,蘇松太道又稱其為“上海道”。
蘇松太道下轄江南地區的二府一州(蘇州府、松江府、太倉州),共計有20個縣再加2個州:
蘇州府下轄:昭文縣、常熟縣、吳縣、元和縣、長洲縣、震澤縣、吳江縣、昆山縣、新洋縣、太湖廳等九縣一廳。
松江府下轄:上海縣、青浦縣、婁縣、金山縣、華亭縣、奉賢縣、南匯縣、川沙廳等七縣一廳。
太倉州下轄:崇明縣、鎮洋縣、寶山縣、嘉定縣等四個縣。
整個上海道下轄蘇州府、松江府和太倉州,這二府一州的二十個縣再加二個廳,總計共有二十二個縣級政府,它們全歸上海道所管轄。
正是因為歷史上有了清代的上海道,這才有了上海“道城”的存在。
上海城是“縣城”也是“道城”
上面這張清代同治年間的上海縣城地圖內,有用紅色圈標注上海縣城內的“道署”和“縣署”的具體位置。
上海城既然成了“道城”,其政治、經濟、文化與軍事的行政管轄能力,覆蓋了更廣闊的“道內”全部的行政區域。“上海城”自然就成為這里名副其實的“中心城市”。
直到公元1912年,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滿清王朝,迎來了共和體制,從此撤銷了“府”這一級的行政機構。但“道”這一級行政機構仍得以繼續保留,1914年在上海設置了“滬海道”,上海城繼續作為“滬海道”內的中心城市。
上海城市的未來
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大約從300年前的1730年開始,上海“縣城”也就是古代的上海城市,已經成為江南地區22個縣、廳,這片廣大土地上的行政、軍事、文化、經濟等等的管轄中心。
今天的歷史又告訴我們:今天的上海城市,早已成為了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龍頭城市。并且正在向著上海世界第六城市群的方向,在繼續不斷的努力著。
儂好、上海!一句上海話,凝聚著所有的上海人,對自己故鄉上海的親切問候。祝愿我們的故鄉上海城市,在未來世界的國際城市中,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