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權作為一項獨立不動產物權,屬于用益物權,和土地所有權一樣,同樣具備物權的四項基本權能:(1)占有權。作為一項權利,以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為前提,權利人以享有對土地使用權這一財產權的身份在法定期限內行使對土地的占有權。(2)使用權。是“土地使用權”最顯著特征。“土地使用權”本來就屬于一項用益物權,因此其使用權相對所有權人而言要依照法律或約定使用,有一定的限制。(3)收益權。是行使土地使用權的目的。有“直接收益權”和“間接收益權”兩種,土地使用人經過開發土地轉讓、出租等換取經濟利益就是直接收益權,而將土地出讓或用于抵押等信用擔保超出了對土地的直接開發利用,則是間接收益。(4)處分權。這是對“土地使用權”的處分而非“土地”本身的處分。1990年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4條和2007年《物權法》第143條,實質上均承認了對“土地使用權”的處分,只是其處分權必須在權利范圍內行使。
城市房屋拆遷中,享有土地使用權的私權主體的利益因為公權力的介入而發生變更,應當依法享有補償請求權,得到“公平”補償。但有關城市房屋拆遷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沒有明文規定給予土地使用權的補償。《物權法》也只是明確了“出讓金”的退還,對于因土地使用權的提前收回給被拆遷人造成的損失卻只字未提,這不能不說是對土地使用權保護的一大缺憾,更為非法拆遷、濫用權力謀求私利提供了空間。
在我國現階段,拆遷糾紛的焦點就是拆遷補償問題,主要集中在補償數額方面,雖然補償對于私權的保護是事后的,作用有限,但目前這種保護尤其是程序上的保護,卻對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廉潔公正執法等方面卻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拆遷補償要做到公正、公平,建立透明、科學的補償確定程序是保障。沒有正當的程序,政府權力的濫用就不會遇到任何障礙,一切法定權利都將因其不具可操作性而變得毫無意義,無程序即無權利。城市房屋拆遷中,正因為政府權力過多過大,無視法定程序,隨意規劃,濫用行政許可權、行政征收權力,弱化司法功能,使被拆遷人救濟權利喪失,嚴重損害了被拆遷人的財產權,2010年6月底曝光的“史上最牛公函”及其補償事件,為這種被拆遷人私權救濟的缺失提供了最好、最現實的例證。因此,建立和完善正當程序來約束權力的行使、保障私權,就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