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顏說:
很喜歡張韶涵的那句話:
“我不僅天生勵志,我還天生要強。”
這世上總有人會刺痛你、背叛你,將你拖進谷底,把你推落懸崖。
有的時候,連父母都一樣。
除了自己,沒人可以救你。
你的百毒不侵,你的鳳凰涅槃,是因為自己握緊的拳頭。
昨天顏顏收到一條留言,有個姑娘,說最近遇到了點兒煩心事。
她想讀研,父母卻不同意。
女孩兒今年大三,念的是一所普通二本。
她想讀研再深造,父母卻覺得,女孩子都已經讀到大學了,就差不多得了。
哥哥要結婚、買新房,當妹妹的抓緊出來工作賺錢才是正經事兒。
我挺理解這種無奈的。
原生家庭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的痛苦。
想起最近在追的一部劇《都挺好》,姚晨飾演的蘇家三女兒蘇明玉。
在極度偏心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原本最不受待見的女兒,卻活成了三兄妹中最有出息的孩子,成了一家集團公司總裁。
誰也不會想到,在商場叱咤風云的明總,成長的過程有著那樣不堪回首的過往。
原本被遺忘在家庭中某個角落的她,憑著一股韌勁兒,活出了出乎父母意料的樣子。
蘇明玉是蘇家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兒。
按理來說,她應該是一家人的掌上明珠,卻偏偏遇上一個強悍又重男輕女的母親,和一個懦弱且膽小自私的父親。
她成了家里永遠被犧牲的那個。
是的,可以用上“犧牲”這個詞。
吃飯時雞腿兒永遠沒有她的份兒;
早餐哥哥們雞蛋加火腿,她只能吃泡飯;
哥哥們喝的是果汁牛奶,她只有一杯白開水……
但這都不算什么,在真正的“犧牲”面前,這些小事都算不得委屈了。
大哥要出國讀書,家里沒錢,母親自作主張把明玉住的那間房給賣了,完全不顧女兒如何生活;
二哥大學畢業要2000塊出去旅游,母親二話不說給了。
明玉想要1000塊報補習班,她卻嫌貴不肯出;
明玉高考,母親“好意”替她四處求人,爭取到一個免費師范生名額,只為讀書不花錢。
可是明玉的理想是考清華。
她拒絕這個平庸的選擇,拒絕父母不負責任的安排。
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了她。
無論她如何據理力爭,在母親的心中她始終是沒有地位的。
“你怎么能和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后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言已至此,蘇明玉徹底寒了心。
她半工半讀,自力更生供自己上完了大學。
當她一步步切斷和這個家的經濟往來時,情分也隨之被切斷。
被忽視、被壓迫的痛苦,都轉化成了她發憤圖強的動力,她的內心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出人頭地。
蘇明玉做到了。
她夠努力,也夠幸運。
得遇良師,成為公司得力干將,化身冷面女總裁。
兩米八的氣場,迎面走來讓人恨不得立正敬禮。
她完美詮釋了什么叫“把一手爛牌打成了王炸。”
東野圭吾的《時生》里,有這樣一句話: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虧欠她的,她靠自己找回來了。
所謂安全感,所謂愛,只要足夠強大,便能自己滿足自己。
豆瓣上曾經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小組成員過萬。
光看這個名字就令人震驚和詫異,父母如何成禍害?
他們說:
父母具有超強的控制欲
小到管吃飯穿衣,大到偷看孩子日記本,控制孩子認識什么樣的朋友,讀什么專業,去哪里工作,找個什么樣的伴侶。
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屬品,沒有隱私,也沒有自主選擇權。
父母暴力管教
有個帖子名為《誰差點被父母殺掉》,不少小組成員曝出了自己童年被父母家暴的恐怖經歷。
“我從小被我媽打了N次,青春期和我爸頂嘴,我爸把一壺剛燒開的水,往我身上潑。肩膀全燙傷了。我媽帶我去醫院,因為要花錢,我媽又在護士面前狂罵我。”
“爸媽吵架。我媽威脅我爸說,他敢走出家門就馬上勒死我。我爸抬腳走了,我媽真勒了我一個多小時。她想讓我爸回來看到,過來阻止,可是我爸沒有回來。那年我上小學三年級。”
父母對孩子進行精神打擊
有人說,父母毀掉的,是我和他人交流的欲望。
我興奮地告訴他們運動會長跑我得了第一名,學校里發生哪些有趣的事,他們冷冷地說“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原生家庭的苦,不止一個人吃過。
它成了每個人心中埋下的刺,隨著時間的成長傷口看似愈合,內在的疤痕依然存在。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但,若你想改變的話,一定可以。
有個網友曾經加入這個小組,后來退出了。
他說:
我雖然被父母傷害過,但我有能力自己面對以后的人生。我不能輕易說他們毀了我。
沒有人能毀了你,除了你自己。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認為:
人,并非是一個純粹由生物因素決定的、由原始沖動欲望堆砌的一成不變的個體,也并非絕對由文化環境所操縱的木偶。
不做被命運操控的木偶,原生家庭欠你的,可以靠自己贏回來。
如果馬天宇選擇放棄自己的人生,我想他的理由是足夠充分的。
5歲喪母,父親嗜酒好賭,留下一堆外債離家出走;
討債的上門來,抱走了弟弟,至今下落不明;
16歲失去奶奶,21歲失去爺爺,而立之年,剛剛和解的父親也離世了。
他的人生慢慢變成一座孤島,和這個世界的血脈聯系,只剩下兩個姐姐。
可是他卻活成了一顆溫暖的太陽。
拼盡全力不退縮,努力執著而不世故。
娛樂圈里和他合作過的人,對他的評價都是:
馬天宇,真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
從他陽光快樂的外表下,從未能看出他曾經歷過那些令人心碎的傷痛。
5歲那年,母親讓他去買藥。
他回來之后不知怎么睡著了,體弱多病的母親沒能撐過這一晚。
第二天鄰居來送月餅,才發現母親的身體已經變涼。
小小年紀就直面死亡,面對負債出走的父親,他不知道是恨還是不恨。
15歲出來打工,洗過盤子,做過服務生。
抓住了選秀的機會,出道走紅,忍受過謠言攻擊,終于一切都撥開云霧。
他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安頓姐姐們的生活。
外在的經濟實力讓他的內心足夠強大,選擇重新接納父親,完成了爺爺的遺愿。
歷經滄桑,他依然有一顆柔軟的心臟。
他記得每一個朋友的生日,記得大家的喜好,總是以最舒服的方式和朋友相處;
在國外錄制節目碰到流浪的小女孩時,會告訴他:be strong;
這么多年一直堅持做公益,因為他懂得那些孩子的困苦和無助。
他的經歷,正如那句詩所言:
命運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生活雖苦,好在還有愛人的能力。
毒雞湯動畫《馬男波杰克》中有一句話雖然戳心,但很實用:
“一個父母也很爛的人說過,家就是個臭水坑。正確的做法就是有機會的時候走出這個水坑。”
童年時沒能獲得幸福,并不意味著我們此生將與苦難為伴。
父母給予生命,是我們一生的開始,如何獲得幸福,是我們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
就如同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
“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原生家庭只是我們一生的起點,當你用力向前奔跑,起點必將被甩在身后。
借用武志紅老師的一句話:
“你靠自己的感覺,無論是對還是錯,把它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過程中你被看見了,經歷過這么多的斗爭痛苦,最后走到這里來,這是英雄。”
別被原生家庭拖垮,學著做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