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滄浪亭 陳從周 人們一提起蘇州園林,總感到它封閉在高墻之內,窈然深鎖,開暢不足。當然這是受歷史條件所限,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但古代的匠師們,能在這個小天地中創造別具風格的宅園,間隔了城市與山林的空間;如將園墻拆去,則面貌頓異,一無足取了。蘇州尚有一座滄浪亭,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名園。這座院子的外貌,非屬封閉式。因葑溪之水,自南園瀠回曲折,過“結草庵”(此庵今存白皮松,巨大為蘇州之冠)漣漪一碧,與園周匝,從釣魚臺至藕花水榭一帶,古臺芳榭,高樹長廊,未入園而隔水迎人,游者已為之神馳遐想了。 滄浪亭是個面水園林,可是園內則以山為主,山水截然分隔。“水令人遠,石令人幽”,游者度平橋入門,則山嚴林肅,矍然岑寂,轉眼之間,感覺為之一變。園周以復廊,廊間以花墻,兩面可行。園外景色,自漏窗中投入,最逗游人。園內園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際,欲斷還連。此滄浪亭構思之著眼處。若無一水縈帶,則園中一丘一壑,平淡原無足觀,不能與他園爭勝。園外一筆,妙手得之,對比之運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園林蒼古,在于樹老石拙,唯此園最為突出;而堂軒無藻飾,石徑斜廊皆出于叢竹、蕉蔭之間,高潔無一點金粉氣。明道堂闿敞四合,是為主廳。其北峰巒若屏,聳然出喬木中者,即所謂滄浪亭。游者可憑臨全園,山旁曲廊隨坡,可拼可憩。其西軒窗三五,自成院落,地穴門洞,造型多樣;而漏窗一端,品類為中國諸園冠。 看山樓居園之西南隅,筑于洞曲之上,近俯南園,平疇村舍(今已皆易建筑),遠眺楞伽七子諸峰,隱現檻前。園前環水,園外借山,此園皆得之。 園多喬木修竹,萬竿搖空,滴翠勻碧,沁人心脾。小園蘭香,時盈客袖,粉墻竹影,天然畫本,宜靜觀,宜雅游,宜作畫,宜題詩。從宋代蘇子美、歐陽修、梅圣俞,直到近代名畫家吳昌碩,名篇成帙,美不勝收,尤以滄浪亭最早主人蘇子美的絕句:“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欲暖弄微晴;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最能寫出其中靜趣。 滄浪亭是現存蘇州最古的園林,五代錢氏時為廣陵王元璙池館,或云其近戚吳軍節度使孫承佑所作。宋慶歷間蘇舜卿(子美)買地作亭,名曰“滄浪”,后為章申公家所有。建炎間毀,復歸韓世忠。自元迄明為僧舍。明嘉靖間筑妙隱庵、韓靳王祠。釋文瑛復子美之業于荒殘不治之余。清康熙間宋犖撫吳重修,增建蘇公祠以及五百名賢祠(今明道堂西),又構亭。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重修,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重建,遂成今狀。門首刻有圖,為最有價值的圖文史料。園在性質上與他園有別,即長期以來,略似公共性園林,官紳“宴宴”,文人“雅集”,胥皆于此,宜乎其設計處理,別具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