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簡述 ”
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的含氣骨腔,一共有四對,分別是上頜竇、額竇、蝶竇和篩竇,即以鼻為中線,兩側均有4個。每一個鼻竇內壁都有黏膜,竇口開口在鼻腔的外側壁,作用是協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濕度,并對發音起共鳴的作用。
鼻竇雖小,卻非常容易出狀況。因竇口小,稍有狹窄或阻塞,就會導致鼻竇通氣和引流障礙,而上頜竇因開口部位比竇底高,所以分泌物不容易排出去,容易發生感染和積膿;篩竇因為是蜂房樣結構,不利引流,也容易感染。這兩處發育最早,所以兒童時期就能患病。加上各竇口挨得很近,如有一個發病,就會累及其他竇腔(只有蝶竇,位置靠后靠上,單獨開口,較少發病)。鼻竇發炎還容易引發其他嚴重感染,如額竇前壁的額骨外板中含有骨髓,后壁額骨內板中通過的一條靜脈與硬腦膜靜脈相連,所以額竇發炎時,還常常發生骨髓炎,并有發生顱內并發癥的危險。
“疾病簡析 ”
1.急性化膿性鼻竇炎
即我們常說的急性鼻竇炎。多因全身抵抗力下降,如過度疲勞、感受寒濕、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環境不衛生等所致。也可由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貧血、糖尿病、牙根感染等誘發。急慢性鼻炎、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異物等鼻腔疾病因阻塞鼻道,妨礙鼻竇通氣引流,也是引發急性鼻竇炎的常見原因。
急性鼻竇炎初起時與急性鼻炎類似,初期黏膜短暫失血,繼而血管擴張充血,上皮腫脹,黏液性和漿液性分泌亢進,進而發展為化膿期,小血管出血,分泌物轉為膿性,還可如前述引起骨髓炎、顱內并發癥。
2.慢性化膿性鼻竇炎
我們常說的慢性鼻竇炎即為慢性化膿性鼻竇炎,非常常見,可單發一個鼻竇,也可多個同時受累。如果各鼻竇均受累,不論是單側還是雙側,都稱為全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多因為急性化膿性鼻竇炎反復發作未能徹底治愈而遷延所致,所以病因和致病菌與急性化膿性鼻竇炎相似。也可由牙病等慢性病引起。
“癥狀表現 ”
急性鼻竇炎因常繼發于上感或急性鼻炎,所以全身癥狀加重,可出現畏寒、發熱、食欲減退、便秘、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和鼻塞、多膿涕、頭痛或局部疼痛等局部癥狀。不同鼻竇引起的頭痛和局部疼痛有不同的特點。
慢性鼻竇炎的全身癥狀輕重程度可有較大差異,有時可沒有全身癥狀。常見為精神不振、易疲勞、頭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局部癥狀包括:有黏膿性或膿性鼻涕,鼻塞,頭痛,嗅覺減退或消失,視力障礙等。黏膿性或膿性鼻涕和鼻塞為主要癥狀,頭痛不一定會發生,即使有,一般為鈍痛和悶痛,程度也不如急性鼻竇炎嚴重,嗅覺減退或消失多為暫時性,少數為永久性,視力障礙比較少見。
“治療措施 ”
不論是急性鼻竇炎還是慢性鼻竇炎,都需要到醫院,借助內窺鏡、X線、穿刺等方法檢查確診,急性鼻竇炎如果嚴重,還需進行穿刺沖洗,這些都需要在醫院進行,藥店能提供專業服務的,主要是確診后的慢性鼻竇炎的保守治療。針對病因,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抗炎、抗過敏、促進黏膜纖毛傳輸、改變機體免疫缺陷,目的是為了控制感染、改善通氣、恢復鼻-鼻竇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糖皮質激素:口服激素如潑尼松、潑尼松龍為醫院治療時使用。藥店應在商品線中備有供局部使用的糖皮質激素,其具有強大的抗炎、抗水腫作用。應憑醫生處方銷售。
2.口服抗菌藥:主要為14元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代表藥物為克拉霉素。使用劑量一般為常用量的1/2,療程不少于12周。
其他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磺胺類、大環內酯類、氟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主要用于慢性鼻竇炎的急性發作,按常規劑量使用,療程不超過2周。也應憑處方銷售。
3.減充血劑:如鹽酸萘甲唑啉滴鼻液、呋麻滴鼻液等,能改善鼻腔通氣和引流,但只應短期內(<7天)使用。
4.黏液促排劑:如標準桃金娘油膠囊,有助于黏液的排出。
5.全身抗阻胺藥:對伴有變態反應的患者,可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
6.生理性海水鼻腔噴霧:用于鼻腔沖洗,可有效減輕鼻粘膜和鼻竇口黏膜水腫,并可清除鼻腔痂塊和分泌物、開放鼻竇口、改善鼻-鼻竇通氣,從而促進鼻-鼻竇黏膜纖毛上皮粘液纖毛輸送功能的改善,無毒副作用。
7.從中醫角度來看,慢性鼻竇炎相當于中醫學“鼻淵”等范疇,應根據不同病因和證型,辯證施治的原則選擇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