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指導思想,要進一步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系,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顯著縮小城鄉差距。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二、不斷深化農村改革
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要按時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真正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
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把集體家底摸清摸準;穩步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范圍,推廣成功經驗和做法;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三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總的方向是適應市場化、國際化形勢,以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優化存量、擴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結構調整、資源環境保護和科技研發等,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以市場化為方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保護生產者合理收益。完善農村金融保險政策和農產品貿易調控政策,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三、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保護耕地,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
二是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銷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強化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程化監管,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三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新型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走向現代化的引領力量。要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主體,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聯耕聯種等多種經營方式,提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我國國情決定了在相當長一個時期普通農戶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面,要保護好小農戶利益,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進入規模經營、現代生產,分享農業現代化成果。要大力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農技推廣與經營性技術服務共同發展新機制。
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工作
一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治結合”是加強鄉村治理的思路創新。要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進村務公開,發揮社會各類人才新鄉賢等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強農村法治建設,推進平安鄉鎮、平安村莊建設,開展突出治安問題專項整治,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守法用法,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風尚,依托村規民約、育懲戒等褒揚善行義舉、貶斥失德失范,唱響主旋律,育成新風尚。
二是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強化黨的“三農”政策宣傳和專業知識等培訓,提升指導服務“三農”的本領。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農村、關心農業、關愛農民,縣鄉黨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優化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村官工作,抓好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選任鄉鎮領導干部的力度。“三農”工作隊伍要對農業農村農民有深厚感情,傳承“三農”工作的價值理念和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