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炳:“價值在于行動”的思考與落實
(2012-04-12)
去年9月,剛走馬上任的教育部長王瑞杰在教育部的工作藍圖大會上宣布:新加坡教育未來將以“以學生為本,價值為導向”為發展重點,同時將設立品格與公民教育組,全面規劃學生的品格教育課程。接著他馬不停蹄地巡視學校,與學生座談,接受訪談,在在突顯道德價值教育的重要性。最近他又宣布教育部將設立更多品德獎,包括新的教育儲蓄品德獎,獎勵品格良好、擁有公民意識的學生,并將“社區服務計劃”改為“價值在于行動”(Values in Action)。
“價值在于行動”確是切中肯綮的德育理念。不僅社區服務在于行動,所有德育內容都應落實在行動上。行動是道德價值的具體表現,是鞏固、強化、內化、深化價值的關鍵。孔子說:“聽其言而觀其行”,才能看出人的完整品格。光憑聽其言就信其人,往往會受巧言令色者的傷害,也等于助長了不以言過其行為恥的社會不良風氣。
過去偏重智能教育的結果,促使部分人的道德價值缺失,譬如我們培育了許多聰明過人的學生,榮獲政府獎學金完成高級學位后投身于社會,但個人品格隨即出現問題,不但搞到自己身敗名裂,使家人蒙羞,也貽害社會。這是因為德育中缺少“價值在于行動”理念,聰明過人的學生無法提升為具智慧素質的人才。
道德價值涵蓋“自我價值”、“道義價值”和“公民職責價值”,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坐標,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因此,道德價值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認識層面上,必須通過教學、活動與操練,學生的價值觀才得以逐漸形成。
不可把手段當成目的
在把價值教育付諸行動之前,必須先要了解價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含義。它指一個人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態度。其作用是決定、支配人的價值選擇。著名心理學家洛奇赤(Milton Rokeach)認為,價值取向有工具性價值和終極性價值兩大類。工具性價值是達成終極性價值的工具,但絕不可誤認工具性價值為終極性價值,簡言之,不可把工具或手段當成目的。
學生向老師行禮問好,上課時行“起立、行禮、坐下”課堂禮,都還只是工具性價值,但這些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沒有工具性價值持之以恒的操練,將無法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當然,老師的愉悅回禮,適時靈活的曉之以理,使學生真正地認識禮的含義,對禮產生好感并積極實踐,久之便能內化成為真誠的友誼、尊敬、和諧的終極性價值。
因此,當今急務是學校推行學生品格教育時,必須以價值取向(從工具性價值達成終極性價值)作為價值教育的導向(guidance),我們才能有效地培養出完整品格的學生。